全部藏品

探索4339個藏品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胡金銓(舉右手者)和攝影組等工作人員坐在高台上。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凌波隨片登台(1963)
凌波隨片登台(1963)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凌波參加香港邵氏公司代表團來台參加金馬獎相關活動。 10月30日至遠東戲院為新片《花木蘭》隨片登台,並接受錦旗一面。右為鄒文懷。
五十一年優良影片頒獎典禮特刊
五十一年優良影片頒獎典禮特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五十一年度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即第1屆金馬獎)特刊,全彩印刷。 1962年,為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由行政院新聞局創設了第1屆金馬獎,並於同年10月31日下午三點在台北市的國光戲院舉行頒獎典禮。
《七仙女》工作照
《七仙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側為女主角江青飾演七妹,容蓉(即錢蓉蓉)飾演董永。 國聯創業作《七仙女》由李翰祥導演編劇,江青主演,1963年12月19日在台北上映。
五十一年金馬獎LOGO
五十一年金馬獎LOGO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2年,五十一年度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即第1屆金馬獎),由名雕塑家楊英風所所設計的金馬獎LOGO。
文夏
文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夏,1928年5月20日生於台南,本名王瑞河,曾以筆名愁人為日本歌曲改編的台語歌填詞。五歲加入台南聖教會唱詩班,展露歌唱天份。國小畢業後,遠赴日本東京就讀中學,拜入日籍知名音樂家宮下常雄門下學習聲樂、作曲、鋼琴和吉他演奏。三年後返台,就讀台南高商時曾和前奇美總裁許文龍合組樂團。
竹子採集
竹子採集
Temu.Yehan(楊振昇)
李玉芬
李玉芬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玉芬(1938 - 2021)為資深演員、配音員。她1938年4月1日出生於彰化,就讀彰化女中時期對歌舞產生濃厚興趣,頗有天分,唱跳俱佳。1957年李玉芬投考玉峯影業公司的「演員訓練班」,成為第一期學員,同期入取的有張美瑤、吳東如等人。
台灣省電影攝製場合影團體照
台灣省電影攝製場合影團體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克(左1)、辛奇(右4)。 照片背面蓋印「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電影攝製場」。
豬八戒與孫悟空
豬八戒與孫悟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片典藏拷貝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於1999年6月複製典藏。 【劇情大綱】
共作書籍目次
共作書籍目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uma博屋瑪國民小學
P'uma博屋瑪國民小學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uma博屋瑪國小校門口瞭望臺。
手中的泰雅口簧琴
手中的泰雅口簧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盒中的泰雅口簧琴
盒中的泰雅口簧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博屋瑪國小泰雅文化教材
博屋瑪國小泰雅文化教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博屋瑪國小課程結構圖
博屋瑪國小課程結構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博屋瑪國小課程結構圖
博屋瑪國小課程結構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文化課程教學設計
泰雅文化課程教學設計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博屋瑪國小課程26項主題
博屋瑪國小課程26項主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