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35個藏品
佩袋
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頭飾鍊
頭飾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銀額飾
銀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11塊圓形銀片,以5條銀鍊串成,最外一條銀鍊上還綴以方形小銀片製的飾品,末端以二盾牌形銀片相扣,每一銀片上似皆有一粉紅色小珠飾物,但多脫落,僅餘三顆。
銀肩飾
銀肩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15塊長方形銀片,以9條銀練相連而成。中央綴有二個小銀片,末端以二蝶形飾片相扣。15塊長方形銀片上皆有五個紅色圓形小珠及紋飾。末端蝶形銀片上則有一個圓形小珠及紋飾。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抱船姿態的陶(泥)偶。雅美(達悟)族的陶(泥)偶是族人在製作陶器時,利用剩餘的陶土捏塑燒製而成。取材自日常的人物姿態(如跳舞、祭儀)、動物(如羊、豬),玩賞自娛或作為孩子的玩具。
長衣
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衣服以黑色衣料裁製,下擺鑲一條6cm寬之白底藍紋印花布邊。領口滾紅色棉布邊,上飾一行黑色布料剪縫成的人頭形,並用紅、桃紅、白色線繡其面部及頭部。衣上釘有五對紐扣,紐以紅色毛線編成。
腰飾(tfoy)
腰飾(tfoy)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豐年祭女子祭服包括:頭卷(20722)、女上衣(20723)、內裙(20724)、外裙(20725)、佩袋(20726)、綁腿布(20727)、頸飾(20728)、腰飾(20729)、頭簪(20730)、煙斗(20731)、項鍊(20732)、環形頭飾(20733)、小鈴鐺(20734)等。
男用吊褲
男用吊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藍布為底,腰部紅、綠、紅色布條橫走,褲腿二側滾藍白方格文布,褲腿下緣則裱黑邊,腿中央為紅、綠、藍、白諸色線繡成的菱眼形線條文與犬齒文,此圖案二側有紅、黃、綠、紅布條作對、稱縱走,腰帶為白麻布製,二端用紅、黑、綠四色絨繡成正方形,三角形曲。
男綁褲
男綁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用二寬36.8cm藍布拼縫成,以紅草黃橙及白藍方格布密縫於其上,僅褲上緣露出藍布。褲花邊對稱,由外向內,分別為白,藍方格布,紅,橙黃,紅布縱走拼縫成,中間橙布最寬有12.5cm。腰由上自下以藍,紅,黃,橙,紅諸色布橫走拼縫成。有白色腰帶與四條腿帶。
魚簍
魚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籐製,呈瓶狀,四分方格編底紋織方格編身,加篾紮編法修緣,底呈鋸形二側各加一籐片用夾條紮縫法,固在簍底,頸部有一條繩子,簍蓋呈漏斗狀,以剩篾倒插法修緣直經較簍稍大些。
壁飾(木雕)
壁飾(木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木板製,上雕立體,男人像與蛇形。人為全身,佩刀,一手插腰,一手上彎,手指明顯,二腳叉開,大小腿關節以直刻線表示,二腳內側朝前,腳趾分明,性器昭然,頭除輪廓外,僅有眉,鼻。人頭上有變形四頭蛇紋,其二側有二蛇捲尾仰頭相對。藏品有一小洞。
陶碗(缺一角)
陶碗(缺一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採集自蘭嶼北岸島西邊貝塚內,Jikanyoyan?同時出土者十餘件藏品經故宮鑑定製作年代;元代,製作地點:福建。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採集自蘭嶼北岸島西邊貝塚內,Jikanyoyan?同時出土者十餘件藏品經故宮鑑定製作年代;元代,製作地點:福建。
籐包
籐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共分內外兩層,外層是蓋,內層是藏品的身。全器以籐為材,均是斜紋編法,外層的邊是8字形紋轉紮縫法。內層的邊是夾條單篾紮編法。
斧頭
斧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鐵斧頭,木柄,斧頭鏽了,柄頭最頂端成弓形由柄頭下4.0cm,有5.0cm的長洞,就把斧頭底端插入,柄在11.0cm,19.5cm,43.5cm處,都各有1.0cm之刻紋成鋸齒形。
雕刻石灰盒
雕刻石灰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呈獸角形,蓋為木製,呈黑紅色相間多邊錐體狀,上端平頭有一小孔通入盒中,蓋頂上紮紅麻繩。盒身質似骨類下塞紅色木塊為底。盒身四面均刻曲折紋,菱眼形變形竹節紋,太陽紋等幾何圖案。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碗形器,口最大依次序減小,底最小,口緣略向外斜,底為圓底向內凹,全器質底粗糙,共分紅黑二色,無紋飾。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碗狀器物,口徑最大,依次頸、腹、底逐漸減小。口緣向外略斜,口緣缺一小塊,底為圓形,中央向內凹,底緣亦缺一塊。質地細,色黃,碗的邊緣有圓形花紋。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碗狀器,口徑最大,頸,腹,底依次減小,口略向外斜底為圓形,中央向內凹,腹部兩側各有小耳無紋飾黑色。 盛飛魚湯碗
陶鍋
陶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小口大腹圓底的罐狀器物。器物質地粗糙,色黑,無紋飾、唯頸部有裂縫底部有許多破洞。
籐帽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形式為鐘形,由頂至底有六條支柱,繫於帽上,帽共有兩層內繞織編法(下),有棕葉(上),外層有兩種編法下層是以兩條籐為心,外側繞以籐條,再以這種條繞於帽於帽的外側,上層是用籐條而用繞織編法編成。
戰甲
戰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水牛戰甲,在袖口周圍用竹片條筐,上再用藤以捆紮法,前襟如一掛子,兩邊都用了藤捆紮法繫上,以及領口向上及有並排8條用藤捆紮在竹片上繫在衣上,同樣以後領向前襟並掛了六條用法。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碗狀器,口部最大,頸、腹、底依次減小。口部邊緣略向外斜底部亦有突出的邊,底為圓形中心向內凹,全器為黑色,無紋飾,底頸上繫有一布條。(無布條)
陶碗
陶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碗形,碗底緣有兩破洞,底為圓形,口沿稍為向外傾斜。口緣內側有花紋,全器為黑色。破損嚴重用黏膠黏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