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2個藏品
嚴福榮 攝於東吳
嚴福榮 攝於東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與Christine Gustafson。
嚴福榮《獨白一》
嚴福榮《獨白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嚴福榮《獨白二》
嚴福榮《獨白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藝術館音樂會莊本立擊鼓及吹塤之節目單
藝術館音樂會莊本立擊鼓及吹塤之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9
1969年10月10日,藝術館音樂會莊本立擊鼓及吹塤之節目單。(取自:《藝術雜誌》第4卷第6-7合刊)。
張己任 指揮東吳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_2
張己任 指揮東吳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_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徐家駒_管樂風華
徐家駒_管樂風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莊本立製編磬
莊本立製編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莊本立製編磬。
莊本立製編鐘
莊本立製編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莊本立製編鐘。
莊本立製虎紋特磬
莊本立製虎紋特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莊本立製虎紋特磬。
張昊 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之書信
張昊 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之書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張其昀,曾任教育部長,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1979年,張昊接受張其昀之邀,受聘於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與私立華岡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教師;1981年,擔任文化大學研究學院院長兼教授。此為張其昀之來函。
盧炎與周文中、周夫人、周文中小兒子合影
盧炎與周文中、周夫人、周文中小兒子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1年,盧炎(右一)與周文中(左二)、周夫人、周文中小兒子於故宮博物院合影。
呂文慈與爸媽攝於東吳大學畢業典禮
呂文慈與爸媽攝於東吳大學畢業典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
張昊與潘維和、張其昀等同事合影
張昊與潘維和、張其昀等同事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0
1980年3月24日,張昊、張其昀董事長、潘維和校長等文化大學同事之聚會。前排右一為張昊,右三、四為張其昀、潘維和。
張昊及張其昀參加文化大學畢業典禮
張昊及張其昀參加文化大學畢業典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0
1980年6月22日張其昀及張昊參加文化大學畢業典禮。前排右七起為張其昀、張昊。
張昊參加文化大學正名改制典禮
張昊參加文化大學正名改制典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0
1980年6月13日張昊參加文化大學正名改制典禮。第一排左四為張昊。
蕭慶瑜 於東吳大學松怡廳
蕭慶瑜 於東吳大學松怡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三校校際學生作品交流音樂會。
嚴福榮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春夏音樂會」節目單
嚴福榮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春夏音樂會」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11
「狂人之血」戴洪軒音樂.文學.劇
「狂人之血」戴洪軒音樂.文學.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文慈 「華岡之星音樂會」節目單封面
呂文慈 「華岡之星音樂會」節目單封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11
嚴福榮 「雙溪音樂之聲」節目單封面
嚴福榮 「雙溪音樂之聲」節目單封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作曲組教師作品發表音樂會。
賴碧霞 擔任文化大學講師
賴碧霞 擔任文化大學講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賴碧霞擔任文化大學民俗藝術研習班講師,照片中為期末的成果發表會,學生致贈「吾愛吾師」錦旗。
電影資料館時期舊照
電影資料館時期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借用大都影業的空間檢查與整理台語片。 左為黃庭輔,身旁是世新大學的工讀生或大都員工。
《玉觀音》工作照
《玉觀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賴成英(左1)在中影攝影棚以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玉觀音》。 圖中吹洞簫者為演員陳甯(即陳耀圻)。 《玉觀音》是由中央電影公司出品、李行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劇作家姚一葦舞台劇作《碾玉觀音》。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時任攝影助理的林鴻鐘在1962年《颱風》的拍攝現場,該片使用的是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