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70個藏品
跳舞輪唱
跳舞輪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男人酒醉之歌
男人酒醉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酒醉之歌
酒醉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kisoring
kisorin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Temu Nawi 的歌(一)
Temu Nawi 的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siyosiyo(二)
siyosiyo(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siyo siyo(三)
siyo siyo(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資料來源:吳榮順:《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音樂調查及研究》,1998(民族音樂研究所館藏)
邵族杵音與歌唱
邵族杵音與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的「杵音」(以木杵擊搗在石板或石臼上成音)非常有名,代表邵族文化、象徵豐收。舂石音是邵族文化之最主要特色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底在頭人袁家祖宅舂起石音,即是豐年祭的前奏。亦或部落間遇有重要慶典、或是部落對外參加活動時,族人每以表演舂石音來呈現邵族的文化特色。
羅娜村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malastapang
羅娜村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malastapan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的打耳祭當中,有一個儀式叫做報戰功,在「報戰功」儀式的最後為了褒揚獵到牲物的勇士們,女眷們向勇士們獻上小米酒慶賀,勇士會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向族人展示獵物和優異的狩獵技巧,而女眷也和勇士們同聲歡樂、誇讚勇士,全族歡喜獵獲的氣氛。布農族的誇功宴中的報戰功歌是非常特殊的原始歌舞。
羅娜村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羅娜村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布農人相信歌聲愈相諧、優美,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布農人講求和諧、互助的精神在歌聲裡表露無遺。
羅娜村布農族弓琴演奏
羅娜村布農族弓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弓琴是布農族人最主要的樂器,稱為La tuk。布農族人在獨居或心情煩燥、寂寞的時候,常會彈奏弓琴來疏解心中的若悶。弓琴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利用一條長條竹片彎曲成弓,再以一條鐵弦(或月桃弦)分別繫於竹弓兩端而形成的樂器,聲音細小薄弱但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羅娜村布農族飲酒歌
羅娜村布農族飲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語飲酒歌之原意義是指「所唱的歌」。由於飲酒歌目前是布農族各族群,每個成年人,在酒酣耳熱之後,都能信口演唱之歌曲,故KAHUZAS稱為飲酒歌。
勸勉族人之歌(一)
勸勉族人之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泰雅族傳統詞曲
長者勸勉族人之歌
長者勸勉族人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泰雅族傳統詞曲
仁愛鄉發祥村賽德克族歌謠(一)
仁愛鄉發祥村賽德克族歌謠(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一位泰雅族老人的獨唱。這首歌的旋律是由Mi、So、La三個音所組成的,是一首敘事性很強的歌謠,通常由長老演唱,用以教誨子孫,告訴大家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傳承族群的文化理念和使命。發祥村的泰雅族語為「pinsvakan」,亦即祖先發祥地之意,這類歌謠特別會對祖先的誡命有所著墨。
仁愛鄉發祥村賽德克族歌謠(二)
仁愛鄉發祥村賽德克族歌謠(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一段的記錄是上一首歌的討論內容。由一位較年輕人的族人來做解釋,歌詞當中有以下的描述:「我走過一生,含淚來勸勉後代。我需要先走一步,但是將來我們還是要見面。不要忘記發祥村是泰雅族的一個起源地」。
等待之歌
等待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下部落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休閒歌
休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上部落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酒醉歌(二)
酒醉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上部落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酒醉歌是可以抒發個人情緒的一首歌,因此唱者常常在歌唱中同情起自己,同時也是感覺到自己孤獨無依時,所唱出的感嘆。這首酒醉歌的曲調與前面第42首並不相同,由於這裡使用附點的切分,使得曲子也表現了醉酒後跌跌撞撞的感覺,十分有味道。
還工歌(二)
還工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上部落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這裡的還工歌也一樣使用了日語的元素,而第三段的duma指下面,hoda指下雪的地方,也就是合歡山,合起來是合歡山下面的意思,其實就是指靜觀。
酒醉歌(三)
酒醉歌(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靜觀上部落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與前面一首的旋律相同,不過酒醉歌除了抒發個人的情緒之外,也經常有懷念故人的內容,據演唱者表示,常常唱著唱著,因為越想越多就會流下眼淚來,是一首觸及人內心最深處的歌謠。
木杵合奏
木杵合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羅那村傳統詞曲 在台灣原住民藝術中木杵音樂當以日月潭的邵族杵樂為大家所熟知,它是一面歌唱一面配合擊杵交替形成的音樂。但布農族是以不同音高的木杵搗米形成的杵落石板聲,有別於邵族的既歌又奏。通常他們會以8支木杵削成3組配合布農族所擅於演唱的音階來演奏,木杵合奏因此也形成了歌唱的旋律。
泰雅史詩
泰雅史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泰雅族傳統詞曲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泰雅族傳統詞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