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8個藏品
戴洪軒參加中日當代音樂作品發表會
戴洪軒參加中日當代音樂作品發表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5
戴洪軒紀念音樂會
戴洪軒紀念音樂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
戴洪軒的詩與歌。
李抱忱夫婦回到了臺灣
李抱忱夫婦回到了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李抱忱夫婦懷著兒童的歡欣回到了臺灣。
海頓Op.763
海頓Op.76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簪纓」,是深坑的古名。近年來,深坑國中及深坑國小的國樂團在台北縣及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績斐然。「深坑」已經成為台灣國樂發展之生力軍。兩年來,深坑國中小於暑假舉辦聯合音樂會,紮實及充滿創意熱情的演出形式及內容,每每帶給觀眾驚艷的感受,也讓團員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雨後庭院
雨後庭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簪纓」,是深坑的古名。近年來,深坑國中及深坑國小的國樂團在台北縣及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績斐然。「深坑」已經成為台灣國樂發展之生力軍。兩年來,深坑國中小於暑假舉辦聯合音樂會,紮實及充滿創意熱情的演出形式及內容,每每帶給觀眾驚艷的感受,也讓團員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林沖夜奔
林沖夜奔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全曲分五段:[引子]散板-[憤慨]慢板-[夜奔]小快板-[風雪]快板-[上山]廣板。作者選用昆曲音樂的腔調同時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刻劃了林沖英雄落難、滿腔憤恨、頂風踏雪、戰勝險阻、逼上梁山的豪情壯舉。
潘皇龍 《緣‧角色‧萬花筒》於國家音樂廳總綵排
潘皇龍 《緣‧角色‧萬花筒》於國家音樂廳總綵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緣‧角色‧萬花筒》於國家音樂廳總綵排(1990 年)。
呂文慈 「探索福爾摩沙」節目單封面
呂文慈 「探索福爾摩沙」節目單封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10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系列。
賴碧霞 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前彩排
賴碧霞 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前彩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
賴碧霞參與「中壢高商 ─ 思古怡情話客家」演唱會,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前彩排,伴奏為實驗國樂團。
才子佳人(17之15)
才子佳人(17之1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員是戲劇表演的主要元素。劇情的鋪陳、舞台上的唱唸作表都是由演員來呈現,因此演員的唱腔、演技是演出成敗的關鍵。歌仔戲演員多來自貧苦家庭。演員入戲班之前,團主必須無息貨款給駐團演員,日後再由演出費中扣除,或離團時全數歸還,這種由團主支借的無息貸稱為「班底銀」。
才子佳人(17之11)
才子佳人(17之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上了舞臺的老歌仔表演型態依舊保持唱多白少的歌仔風格,但劇目內容,已經由片段 散齣的滑稽戲發展成為全本戲碼。
才子佳人(17之13)
才子佳人(17之1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的特色在其通俗性,包容性與自由性。歌仔戲的音樂唱腔多為民間流行的歌謠小調,故事情節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表演內容老嫗能解、雅俗共賞。歌仔戲唱唸皆使用閩南白話,並富有地方性色彩,舞台上所呈現的,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切,因此使我們感到自然、親切,為一般民眾所接受。
才子佳人(17之16)
才子佳人(17之1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自曹雪芹批評“千部共出一套”後,才子佳人小說一時成為反面藝術創作典型,由此,它曾經的輝煌歷史也變得模糊,不為人們所熟知,這大大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文學史研究和文學史評價。其實,曹雪芹要在《紅樓夢》中大力地批評才子佳人小說,就說明它曾經很有影響力,因此,描述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情況很有必要。
才子佳人(17之14)
才子佳人(17之1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戲曲、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戲和民間歌謠等音樂曲調,引進京戲鑼鼓點和武打動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飾、妝扮和福州戲的軟體彩繪布景,並愛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兼容並蓄內容豐富的新劇種。
才子佳人(17之10)
才子佳人(17之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裝扮」本地歌仔戲本身並沒有化粧箱,更沒有化粧師,也沒有戲服;由於是「醜扮」,戲裡男性角都以日常的服裝為主,祇有旦角需要打面(化粧)抹粉點胭脂還得穿女性服裝。除了旦角頭戴珠花頭飾,紮綢巾,身著女性服飾外,男性演員有時頭上戴個斗笠就上臺表演,因此又有了「經笠仔班」的外號。
才子佳人(17之12)人
才子佳人(17之12)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音樂是建立於「民間歌謠」及「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起來,並將民間說唱音樂的戲劇性提高,最後加入身段及其表演元素,形成一個新劇種。故歌仔戲的音樂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與地方的語言、民間音樂及風土民情皆有密切關聯。
《黃帝子孫》演職員合照
《黃帝子孫》演職員合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二排右起鍾瑛、陳月嬌、洪芳、陳麗娟、導演白克、女主角戴綺霞,左1為第二男主角林錫憲(林沖)、三排左3起男主角趙森海(趙震)、楊渭溪、柯佑民。
《瘋女十八年》開鏡合影
《瘋女十八年》開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6年,《瘋女十八年》開鏡留影。 前排坐者:楊渭溪(左1)、女主角小艷秋(左3)、白克(左4)、編劇杜雲之(右2)、男主角邱清光(右1),二排左2起:錄音師王榮芳、鍾瑛 攝影機應為台製廠自有的35mm Newall。
矮仔財紀念影展傳單
矮仔財紀念影展傳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2年矮仔財(即張福財)病逝。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為他舉辦紀念影展,於7月27日至29日在台北市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分別放映《宜室宜家》《王哥柳哥○○七》《王哥柳哥遊台灣》三部作品。
華興片廠座談會(1990)
華興片廠座談會(1990)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何基明、李泳泉、井迎瑞,於行政院新聞局。 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於1990年9月22日、11月9日分別在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及位於台中的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舉辦「華興片廠」座談會。 台北座談會出席人員
《六個嫌疑犯》首映
《六個嫌疑犯》首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導演於1990年12月至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電影教室參加《六個嫌疑犯》的首映典禮。 《六個嫌疑犯》於1965年拍攝完成,也通過送檢並拿到准演執照,但林摶秋導演卻以「拍得不好,自己看了覺得羞愧」為由,決定不上院線發行。
《寶島姑娘》劇照
《寶島姑娘》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8年上映,由陳煥文執導、潘壘編劇的台語片。 右起為陳茵、白蘭、戽斗、白虹、矮仔財、楊月帆。
《寶島姑娘》劇照
《寶島姑娘》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8年上映,由陳煥文執導、潘壘編劇的台語片。 右為白蘭、右3起:陳茵、白虹、鄭良、戽斗、石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