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52469個藏品
耳環
耳環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耳環一對,兩隻形式相似,在繩下串黃、綠、土黃及雜色之珠子,珠串以下分成三條,中間為黃色,二旁為土黃色,三珠串繫在一橫鐵線上。鐵線上也串有珠子,鐵線上掛下銀鍊,共十條(由小銀圈相接而成),銀鍊之未端掛有小鈴成銀片,在一隻耳環上。多掛一日本之銀幣。
祈禱箱
祈禱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一人像為中心,居正面中央,其兩旁各有一對蜷蛇紋上下並列,上方的比下方的小。蜷蛇紋中心部是圓形小瓷片,蛇文和人像上都嵌鑲三角形貝片和銅帽釘的裝飾,文樣配置與貝片、銅帽釘的裝飾都很對稱。上方二蛇文的頭部指向人頭,下方的指向人像的腰部。人像和蛇之間的空間也嵌鑲三角形貝片。
連杯
連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黃褐色連杯.杯柄兩端以蛇啣尾的造型構成兩個圓形,蛇首五官分明,蛇身鱗片花紋精細.杯身浮雕有四個造型類似的人頭,兩兩對稱.連柄上刻有兩個相對的全身男人像,雙手高舉與肩同高,雙腳打開,人臉在額頭的部分有瀏海,五官也很詳細
竹筐
竹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竹筐全以人字形編法編成,口邊緣為圓形,以木片二條裡外夾著,然後用籐條穿過木片紮緊,在竹筐口邊緣外圍又把四條刻有花紋的木製蛇用鐵絲穿洞在木片上紮起。竹筐底為四邊形,用二塊木片交叉的貼住筐底縛住(以鐵絲鑽洞在木片上),二條木片的每一端往下突出都刻有一腳,腳底直徑為1.3cm。
樹皮布製女用腰圍
樹皮布製女用腰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裙之裁剪法特殊甚為罕見,以樹皮布長78cm、寬36cm一塊,在其兩側下緣並齊,縫於布之兩側之樹皮布兩塊各長60cm、寬10cm,即成一條女裙,裙上緣再縫一條樹皮帶。裙的穿法是將裙穿在身之左側,一半在身前方,一半在身之後方,裙上布帶自左腋下拉出,前後兩根相繫於右肩之上。
樹皮布製套袖
樹皮布製套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用一棵lidai的樹皮打製成的樹皮布縫成套袖。使用楮皮布料長140.0cm,寬30.0cm一塊,先橫摺成一筒狀,對摺著縫用竹針穿線縫合其兩端各約40cm,筒之中間一段,不要縫合,穿袖套時兩臂由中間開口處伸入袖筒,中間的一段橫於背部。
額帶
額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族男女盛裝時都配戴頭飾,但男、女頭飾的形式並不相同。男子頭飾通常是不超過10公分寬的紅布帶,中央以圓形貝板、白色鈕扣裝飾。配戴時將飾帶置於額前,頭帶繫於後;有時頭飾也綁在籐帽上,作為帽飾。女子頭飾,多以長條形布帶編成,顏色以紅、白、黑三色為主,有時亦綴有貝板、珠串。
女子頭飾帶
女子頭飾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族男女盛裝時都配戴頭飾,但男、女頭飾的形式並不相同。男子頭飾通常是不超過10公分寬的紅布帶,中央以圓形貝板、白色鈕扣裝飾。配戴時將飾帶置於額前,頭帶繫於後;有時頭飾也綁在籐帽上,作為帽飾。女子頭飾,多以長條形布帶編成,顏色以紅、白、黑三色為主,有時亦綴有貝板、珠串。
皮製綁褲
皮製綁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色皮革製成,二褲管週沿以細皮繩穿繞綴飾,近腰處及褲管下方則以白色粗棉線縫合,腰圍二邊各有延伸之皮革腰帶,褲管下方寬大,各有細皮繩供繫縛。兩邊褲管下方各有二小圓洞。
銀製頭飾
銀製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使用年代約1930年左右,以一條長59公分的銀鍊子,間隔2.5公分處下綴一組銀綴子(由四方形花邊銀片一個,葉形銀片二或三個,或銀鈴一個),共計19個,銀玲僅10個。在四方形花邊銀片上刻有金錢花及圖形紋。技法為穿綴法。在兩端以紅棉布條接縫作為綁帶。
男子綁褲
男子綁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兩褲腳主要以紅黃黑藍白紫紅等毛線夾織花紋的織布貼縫在中間,由裡往外兩側分別再加縫紅黃綠紅及黑底白圓點寬窄不一之長布條,在褲身腰際另有紅綠黃紅之橫縫布條,最上為綁帶,綁帶尾端亦加縫紅綠黃紅布條方塊,並綴毛線流蘇,每邊褲腳各有四條黑色細帶。
女裙
女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兩塊長方形軟質黑布接縫而成,中間接縫處飾以一條用細線編捻成之彩繩,彩繩兩側並用白色棉線間隔縫飾細點及碎花,黑布兩側各接縫一塊化學纖維材質之淺藍色布,最外緣再接縫一塊藍色碎花布,黑色布兩側有斑漬及泛黃褪色,淺藍色布上亦夾有褐色污漬。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黑布製已剪裁具領,帶袖,二脅下開小衩,六處有絲線纏繞的帶狀鈕扣穿鼻二個在領部,二個在右襟邊,一個在右襟下的對襟處,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形成右衽,右襟緣與袖端滾一道藍邊,領上裱藍條八字形,菱眠形的黑花邊,後面中央與右襟中央邊緣繡紫、黃、綠三色。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件以白色麻線平織為底,背部及袖口以棕色麻線縫合為一對襟無領無袖長背心,再以棕色織帶於其袖圈、前襟兩緣、及下擺緄邊,並以紅色麻線平織與整齊排列之白色珠貝綴飾於其衣前面兩側、下擺及背面,全件甚為精緻華美。此種珠衣一般為頭目及勇士才可穿戴,但因其沈重不適穿著,後來轉為聘禮之用。
原報
原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台灣戒嚴時期,各種多元發聲刊物遍地而起。《原報》以台灣南方部落為出發,主編即為捐贈者台邦•撒沙勒。《原報》是原運中相當特殊的一項出版,為原權會因路線分裂、部分原青返鄉/返回部落耕耘後所發起與編輯,內容充分反映了當時原住民菁英對各類原住民發展議題的論述流變、以及對國際相關議題的思考。
噶瑪蘭族香蕉絲整經架
噶瑪蘭族香蕉絲整經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確認購藏後製作。新製品。材質為大葉山欖※此樹種具有族群象徵意涵。 (附未完成的香蕉絲布,以呈現各織具之位置、功能、用途。) 在噶瑪蘭的社會中,由女性負責製作香蕉絲,噶瑪蘭人織作香蕉絲的重要織具,依工序而有整經架(噶00022)及織布機(噶00023)兩種。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ibuk是部落成年男性的上衣,貴族的上衣通常在胸口或腰間繡有琉璃小珠及精彩的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此布料名稱為kemizung(亮布)。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ibuk是部落成年男性的上衣,貴族的上衣通常在胸口或腰間繡有琉璃小珠及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此布料名稱為samljan。袖子有接縫處所以此件亦可稱為cinulu。
男裙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去成年男性平時以tjevet(短裙)為下半身主要衣著,但是過去也無內褲,必要時才以kuval (披巾)遮擋重要部位。貴族的tjevet通常繡有圖案或lepec(小琉璃珠)。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男長袖上衣
男長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男子長袖上衣ibuk,是Paumaqmaq(北方部落,原意:家園)形式的上衣,我與他族群的服飾在樣式及圖案上有稍許的差異,此件可能是祖先交易而來或親友致贈。因長期以來的通婚與互動結果,其實Pavuavua區(南方部落,原意:田園)的族人有很多男性穿類似ibuk。
男裙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jevet是部落青少年以上男性所穿著的短裙,少年以下幾乎沒穿或用單布披身。貴族的tjevet通常在腰間繡有琉璃小珠或圖樣,而一般平民男性則以素面無圖紋居多。 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陶甕
陶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陶甕統稱為djilung,而djilung又分為多種,有較高貴的家傳古陶甕叫做dredretan,有較近代的平地交易的古甕pangsiljan(耳甕)、djupeneq(大酒甕)、liljualjuas(荷蘭甕)等種類繁多。
木凳
木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去部落人用餐,製作工藝……等都在地板上進行,因作息需要qiladjan成為生活必需品。貴族的qiladjan當然也會因社會階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貴族通常有雕刻紋樣,部落領袖有個專屬的qiladjan通常放在祖靈柱下方。
獸皮帽
獸皮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Valjangav是獸皮(山豬、水鹿、山羊、山羌……等)、動物獠牙(雲豹、山豬、獐……等)所製作的男性盛裝頭飾,獸皮帽保存不易,易腐壞。獸牙圈稱為pagumac,上方也綁有人的毛髮,及多條山豬尾巴製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