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52469個藏品
婆姐
婆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註生娘娘的神像前,常配祀多位婆姐,又稱保姆、延女,或稱為鳥母,專門照顧小孩從出生到十六歲之間的成長。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婆姐原為妖女,被臨水夫人收服,另一說則認為婆姐原為宮女,受妖怪所害,後為臨水夫人所救,遂歸於其門下。
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孚佑帝君即為呂洞賓,姓呂名嚴字洞賓,號純陽子,又稱為呂祖、呂純陽、純陽大仙等,道家稱他為「妙道天尊」,而佛家稱之為「文尼真佛」,是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孚佑帝君為唐朝人,兩次赴京考進士不第,於長安遇見漢鍾離,相偕入終南山修道,因曾發願「非度盡天下蒼生,不欲升天」,故常常顯靈於凡間,度化世人。
太極八卦牌
太極八卦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太極八卦牌為厭勝物之一種。厭勝最初是指一種巫術行為,但後來厭勝一詞被用於民間信仰中,成為克制禁忌事物或壓制心中對無法抵抗之自然力所產生的恐懼的方式,即是民間所謂之「驅邪避煞」,厭勝物便是用於驅邪避煞之物品。
銅鈴
銅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為佛教法器中的金剛鈴,和金鋼杵成組使用。鈴多為銅質,造型似喇叭,柄呈半根金剛杵狀,內有鈴舌,外部鏤刻圖案。鈴本身象徵般若智,承負它的金剛杵代表著通過金剛乘而變成五種無上智慧的心之五種煩惱或擾亂之感受,為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諸尊之驚覺。上部相當於佛身,下部相當於佛語,金剛於其心中。
木雕神像:郭聖王
木雕神像:郭聖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神像面部有缺損。郭聖王又稱郭王公、廣擇尊王、保安尊王,姓郭名忠福,福建泉州南安人,16歲時登鳳凰山在古藤上盤坐成佛,其母趕至以手拉其左腳,郭聖王雖展開雙眼,但已成佛,故民間所奉神像多以孩童之貌,雙眼圓亮,呈右腳盤坐,左腳垂下之姿。當地居民於鳳山建了鳳山寺供俸郭聖王。
木雕神像:郭聖王
木雕神像:郭聖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郭聖王又稱郭王公、廣擇尊王、保安尊王,姓郭名忠福,福建泉州南安人,16歲時登鳳凰山在古藤上盤坐成佛,其母趕至以手拉其左腳,郭聖王雖展開雙眼,但已成佛,故民間所奉神像多以孩童之貌,雙眼圓亮,呈右腳盤坐,左腳垂下之姿。當地居民於鳳山建了鳳山寺供俸郭聖王。
精繡八仙綵
精繡八仙綵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八仙綵是民間新居落成、婚姻喜宴常用的賀彩,大多懸掛在家門口的門樑上。亦常見於廟宇。由於「彩」和「財」音相似,因此掛八仙彩有求取財利。民間喜慶喜掛八仙彩額,乃認為可藉仙人之道力,以除煞求吉。八仙彩上的八仙,是「八仙過海」中的八仙。
童乩刺棍
童乩刺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乩童起乩後,為表神靈附身,刀槍不懼,會操使五寶讓身體流血,以血驅魔袪邪,滌淨污穢,表達面見神祇的誠意,此五寶為——七星劍、銅棍、月斧、鯊魚劍、刺球,銅棍即為乩童五寶之一。銅棍也稱狼牙棒,在漆紅的木棍裝上一百零八支銅釘而成。每根釘的尖處綁有紅綢線,主要是避免操作不當傷到乩童。
老虎香包(小)
老虎香包(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葫蘆香包(藍色)
葫蘆香包(藍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八卦香包(小)
八卦香包(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八卦香包(大)
八卦香包(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了端午節就進入了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夏季蚊蟲毒害肆虐,端午節時有各種習俗驅毒避邪,香包即為其中一種。傳統以五色線繫著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或是配合一些厭勝避邪、保命吉祥的圖形,做成不同形狀的香包,後來演變出不同的形狀,傳統避邪的意義降低,而增加了裝飾的意味。
竹製舀水器
竹製舀水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文物稱為戽斗或戽桸(台語音ㄏㄜˋㄏㄧㄚ),是灌溉用具。戽是揚起之意,斗是指可以盛水之箕形狀物。戽斗多以竹篾編成或以鉛鐵皮製成箕形,上裝一竹柄或木柄。使用時人立於水中,以手握柄將斗插入水中,將水掬到田裡,若田裡積水,亦可用以排水,農閒時,也可以戽斗到溪裡捕魚,稱為「戽魚」。
竹製舀水器
竹製舀水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文物稱為戽斗或戽桸(台語音ㄏㄜˋㄏㄧㄚ),是灌溉用具。戽是揚起之意,斗是指可以盛水之箕形狀物。戽斗多以竹篾編成或以鉛鐵皮製成箕形,上裝一竹柄或木柄。使用時人立於水中,以手握柄將斗插入水中,將水掬到田裡,若田裡積水,亦可用以排水,農閒時,也可以戽斗到溪裡捕魚,稱為「戽魚」。
木雕媽祖神像
木雕媽祖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媽祖原姓林名默娘,成神後敕封「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的聖號。是台灣沿海地區供奉的海神,也是台灣信徒最多信仰的神明之一。媽祖二十二歲降服西北方兩惡神:千里眼、順風耳,收為左右二將,協助媽祖拯救海上受難民眾。因此,在每一座媽祖廟中均可見千里眼及順風耳兩位將軍。
石薦盒
石薦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薦盒或稱饌盒,是放置供品的器具,一般置於供桌中央、香爐之前,其上方為一平台,用以放置酒杯(通常為三只)作為獻爵(獻酒)之用。材質多為木質或錫製,其形式多樣,上面的雕刻裝飾則以吉祥圖案為主。
虎爺(陶燒)
虎爺(陶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虎爺傳說的來由多為殘暴兇猛的老虎,作惡害人,造成人們的困擾,遂請土地公或城隍爺收伏之,其他神明也有收伏老虎的傳說在,而道教中老虎亦常為神明的座騎,故虎爺並不限於特定廟宇才會出現,台灣的廟宇供奉虎爺主要是請虎神保護主神,維護廟宇的安寧,並驅逐癘疫、鎮邪除煞。
石磨
石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石磨是由一對扁圓石板、木製(或鐵製)磨心及把手所組合而成。扁圓石板是由質地硬的石頭鑿成,一般以青石為主,兩塊石板緊密疊合,藉由推動石板上方把手造成石板相互摩擦,將食物磨成細碎粉粒或漿液。上方較小的石板有一小洞以放入欲磨碎之食物及水,下方石板則有溝槽讓磨出來的漿液流出,再延著前方的缺口流出由器皿收集。
八卦牌
八卦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八卦牌為厭勝物之一種。厭勝最初是指一種巫術行為,但後來厭勝一詞被用於民間信仰中,成為克制禁忌事物或壓制心中對無法抵抗之自然力所產生的恐懼的方式,即是民間所謂之「驅邪避煞」,厭勝物便是用於驅邪避煞之物品。此件文物中間刻有「太極」字樣,周圍則為先天八卦,但八卦的排列卻左右顛倒。
木雕虎爺神像
木雕虎爺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虎爺傳說的來由多為殘暴兇猛的老虎,作惡害人,造成人們的困擾,遂請土地公或城隍爺收伏之,其他神明也有收伏老虎的傳說在,而道教中老虎亦常為神明的座騎,故虎爺並不限於特定廟宇才會出現,台灣的廟宇供奉虎爺主要是請虎神保護主神,維護廟宇的安寧,並驅逐癘疫、鎮邪除煞。
風鼓
風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風鼓的作用為篩除稻穀中的空殼及雜物,主要可分成支架、風箱、漏斗、穀物出口四個部分,操作時,一人以插箕將稻穀倒入風鼓的仰斗裏,另一人以右手搖動手把,轉動風鼓木箱內的扇葉,較輕的土塵、雜物、穀殼就被吹出風鼓口,左手則抽開漏斗底下的風鼓掩使穀粒落下,穀粒較重就落到斜漏口掉入米籮中。
神禡:水仙宮水仙尊王
神禡:水仙宮水仙尊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十月初十日是所謂的水仙尊王生。所謂水仙尊王,是指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集體的尊稱。夏禹治水,功垂萬世;春秋伍員浮之江;戰國屈原沉汨羅;初唐王勃溺南海;中唐李白投采石。臺民以此諸先賢先烈,都有水緣關係,特奉之為水神。每當航海遭遇風險時,即祈禱水仙尊王,以求保護。
十二婆姐(紙錢)
十二婆姐(紙錢)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許丙丁的《小封神》 裡有十二婆姐的名氏,她們分別管註生、注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注男女、 送子、安胎、養生、抱子。註生娘娘旁邊都配祀婆姐,又稱保姆、延女, 有些稱為「鳥母」。其數目各有不同,小廟僅供奉兩尊,六尊,大廟則供奉十二尊、三十六尊,所以俗稱十二婆姐、三十六婆姐。
十二婆姐(紙錢)
十二婆姐(紙錢)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許丙丁的《小封神》 裡有十二婆姐的名氏,她們分別管註生、注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注男女、 送子、安胎、養生、抱子。註生娘娘旁邊都配祀婆姐,又稱保姆、延女, 有些稱為「鳥母」。其數目各有不同,小廟僅供奉兩尊,六尊,大廟則供奉十二尊、三十六尊,所以俗稱十二婆姐、三十六婆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