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24個藏品
打製石片器
打製石片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打製石片器共出土11件。這些石片器未刻意製作成特定形式的工具,但經過修整,並當作石刀子使用。
紅橙色陶
紅橙色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港遺址陶器器表的顏色主要分成紅橙色(reddish-brown)、灰黑色(grayish-black)及淡褐色(pale brown)三類,其中以紅橙色陶為大宗。
紅色陶
紅色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港遺址的陶環顏色分成紅色及黑色兩種。
黑色陶
黑色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港遺址的陶環顏色分成紅色及黑色兩種。
砥石
砥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港遺址共出土兩件砥石。
骨觚形器(大型)
骨觚形器(大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01號大墓雖遭嚴重盜掘,但史語所發掘時仍出土不少罕見的器物,其中包括許多特殊的骨牙製容器。這幾件骨器出土時已殘破,但滿布雕刻細緻的紋飾,作工精美,顯然屬於王室用器。發掘報告根據紋飾布局及形制將觚形器分為大、小兩型,本例的三件均屬大型。
骨觚形器(小型)
骨觚形器(小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例殘片分屬三件不同器物,皆為小型觚形器,因所取獸骨部位不同,三器器形亦有差異。R004136器身呈圓角三角形,僅下端完整,中段殘,上端已不存。
石刀
石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史語所安陽發掘出土了一類石刀,直刃,器身長而薄,前端尖,中段與後段寬,形制特殊,李濟通稱為「小屯石刀」。根據李濟統計,大連坑及其附近出土了三千餘件石刀,另也見於西北岡大墓。李濟認為這類石刀可能是刮刀一類,與製骨業有關,但從其刃直、身薄而長、材質強度低等方面看,其實際用途仍可商榷。
骨飾
骨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長條形骨片,狀似動物下顎骨及齒牙,發掘報告稱為骨製獸牙。R003521及R003518形制相近,各有四枚帶三尖峰的齒牙,牙與牙間以溝為牙縫。齒牙低矮、多峰,形態接近食草動物。R003515則為弧形尖牙,器一端稍殘。R003521及R003515沾有少量硃砂。三器表面均可見多道平行斜線,應為加工痕跡。
象牙鑲嵌綠松石獸面紋梳
象牙鑲嵌綠松石獸面紋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件梳的形制基本相同,先將象牙加工成長方形板,上半部雕刻紋飾,作為梳柄,下半部則作梳齒。梳柄又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上半部飾以羊角獸面紋,中部為鳳紋,下半部飾以三角紋。R006466僅存梳柄,頂端部分和梳齒都已缺失。梳柄上部微凸起,紋飾部分嵌入綠松石,雕刻整齊,造型精緻。
石刀坯
石刀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表面不平整,器表及邊緣可見啄製及打製的痕跡,其中R009907:1的刃部位置切割平整,是另利用了切鋸的加工程序。已大致修整成小屯石刀的形狀,但厚度遠比成品大,且在相當於刃部的位置厚,相當於背部的位置薄。
金玉馬策飾
金玉馬策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馬策飾件,包含頂部帶倒鉤的玉質尖頭(末飾),底部的玉質圓頭套管(本飾),以及包覆策身的金箔。根據出土現象,馬策全長約57.5公分,桿部為木質,頂端的末飾以下原有兩道橫向金葉,其間鑲嵌綠松石,橫向金葉以下飾有十八片直向的長條形金箔,金箔與本飾之間則為施以紅漆的木質桿部,應為手握部位。
石杵形器
石杵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R009748器作長條形,斷面為圓角方形,通器打磨光滑,因切割不齊整,部分器表略有高低起伏。局部受侵蝕。器物兩端完整,呈鈍角,無明顯使用痕跡。
骨蓋狀頂筓、骨鳥首筓
骨蓋狀頂筓、骨鳥首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R021406屬於李濟所分之蓋狀頂類,筓首雕成雙重圓蓋形,上層大於下層。身呈長尖狀,表面磨光,出土時位於該墓第七具人骨的後腦旁,同位置另有三件骨筓。R000593筓首為鳥形,扁嘴翹尾似鴨, 身為扁錐形,出土時位於第一具人骨的頭骨及右肩間,同位置另有一件骨筓。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小龜。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無字碎甲
無字碎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楔
石楔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均是砂岩質地。基本上,石楔屬於石片打製石器,僅略有粗磨加工。外觀上石楔與常見的長方形斧鋤形器類似,但關鍵的差異在器刃的形式和消耗模式不同,同時形制上石楔的刃部在窄端,而斧鋤形器則恰恰相反。推斷此類石器的功能應在於能敲入木材之中以將之劈開,為一種木作工具。石楔在東海岸的分佈也見於同時代的麻竹嶺遺址。
三角尖器
三角尖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規格變化大,長度範圍從6.4-19.8公分不等。外觀特徵接近三角形,厚重粗糙,在一個或數個尖端有敲擊的使用痕。製法上主要是就大件石片加工,或將斧鋤形器斜向打斷成三角形而成。從使用消耗痕觀察,其功能應是一種敲砸的工具,利用其尖端連續輕擊而非重擊錘砸,所以尖端變成圓鈍但無破損。
砍砸器
砍砸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以安山岩質為主。主要的A型外觀與石片器類似,但更為厚重粗大,刃部常有二次加工;數量較少的B型則是利用圓柱形的卵石,將一端從兩面稍作打剝加工成刃部。砍砸器的消耗普遍相當明顯,並集中於刃線中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