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314個藏品
達仁鄉安朔村排灣族eneja歌謠
達仁鄉安朔村排灣族eneja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排灣族的歌謠,由男性一人獨唱,這類屬於「eneja」的歌謠,類似於曲牌體的音樂,旋律在一個模式原則下,歌詞可以即興的填入。
知本卑南族讚祝歌謠
知本卑南族讚祝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演唱的歌謠,這首歌是專屬於女性演唱的歌謠,多在結婚、出生、滿月等慶典場合作為歌頌、讚美與祝福使用。
知本卑南族「馬蘭情歌」旋律歌謠
知本卑南族「馬蘭情歌」旋律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卑南鄉知本村(現今台東市知本里)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這首歌的曲調原為阿美族的創作歌謠「馬蘭情歌」,這位知本部落的卑南族人將歌詞改成為卑南語來歌唱。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歌謠,男性與女性一起參與演唱,領唱之後,眾人答唱的部分有持續低音的音樂現象。
知本卑南族休閒歌謠
知本卑南族休閒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這首歌是工作休閒之餘所唱的歌謠,一般是以婦女演唱較為普遍常見。
知本卑南族年祭歌謠
知本卑南族年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是年祭活動當中全村族人聚集在集會所,一起歌舞同慶的音樂。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女性領唱及答唱。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但應屬於中部阿美系統的豐年祭之歌。這些參與歌唱的婦女可能來自中部阿美部落,或者與中部阿美族群有婚姻的關係。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舊稱雅美族,達悟是「人」的意思,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其歌詞較RAOD口語化,達悟族歌謠從歌唱的形式來說,以音階組織還沒有形成以前的音組織為基礎。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單音朗誦唱法,音的組織從一音與上方大二度成為二聲音階(D、E)、或三度音音階(C、D、E)、四聲音階(C、D、E、F)。
東河鄉昌興村阿美族婦女多聲部歌唱
東河鄉昌興村阿美族婦女多聲部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休閒、聚會時所唱的歌謠,皆由婦女領唱及答唱,歌詞為發聲的虛詞,答唱部分為重複領唱部分的旋律而成,並且是以二個聲部的歌唱來進行的。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的歌謠,皆由婦女領唱及答唱,歌詞為發聲的虛詞,答唱部分為重複領唱部分的旋律而成,並且是以二個聲部的歌唱來進行的。屬於一般休閒性的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一位婦女領唱眾人答唱。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領唱者加入許多即興的歌詞,為今天的聚會作了許多感性和意義的加註。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這次由一名男性以單音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歌謠分有祭儀歌謠與生活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的豐年祭歌謠,由一位男性長老領唱,眾人答唱,歌詞為發聲的虛詞,領唱部分旋律的變化較多,答唱部分則採一致不變的旋律回應。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的歌謠,由一位男性長老領唱,眾人答唱,為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合奏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合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前面三位賽德克婦女在演唱了傳統歌謠之後,又接著演奏口簧琴。從演奏的動作上可以看出,左、右兩邊的婦女所演奏的是四簧口琴,因為她們在演奏的時候,需要不斷的轉動琴台形成不同的彈奏角度以奏出不同的音高;另一位居中的婦女,因為沒有轉動琴台的現象,所以演奏的一定是單簧口琴。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簧琴演奏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簧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群的口琴演奏。這是單簧口琴的演奏,根據呂炳川教授的分類,這類口簧琴稱為「竹台竹簧口琴」,也就是說,琴台以竹片製成,震動發聲的琴舌也是以竹片中央鏤空出一條簧片而成。琴身兩端繫有拉彈用的細繩。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合奏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合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賽德克族群的,四簧口琴和單簧口琴的合奏。根據這一段的影像紀錄,可以看出四簧口琴和單簧口琴的節奏處理不太一樣,它們各自處理自己的旋律及節奏,彼此之間似乎不必要有一定規律的搭配和呼應,這樣一種演奏型態,可以因為不同的旋律、節奏及音高而的形成多層次而又具異質性對比色彩的多音性現象。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一段關於賽德克族群口琴舞的影像紀錄,演奏者與前一首同一人,只是將前一首單純的口簧琴演奏,再加上舞蹈動作而成口琴舞,這樣的呈現方式,除了對比之外,也清楚說明了口簧琴演奏和舞蹈之間的關係。這一段的紀錄,除了整體的演奏動作之外,也特別對舞步的動作有細部的描寫。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在這段竹台竹簧的單簧口琴演奏當中,前面在演奏了一段旋律之後,因為加上了舞蹈的動作,而使得演奏的速度也跟著加快。在賽德克族的傳統社會當中,口琴的演奏通常會伴隨著舞蹈同時進行,由於舞蹈動作的節奏影響,口琴演奏自然會跟著舞步的變化而調整速度。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演奏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人的單簧口琴演奏。這位演奏者的技術要比前一位熟練,在錄音當中可以聽到演奏者利用口腔的共鳴、舌頭的位置而形成不同音高的泛音,雖然只是一支單簧口琴,但是卻可以聽出許多音高上的變化。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影像當中記錄了賽德克族群三位婦女的演唱與舞蹈。賽德克族群的音樂基本上多以Re、Mi、So、La四個音階所組成,在形式與結構上則主要是採卡農式唱法。由三個人演唱,音樂的表現方式以及旋律的音階結構,除了維持與兩人演唱時相同之外,另外一人可以加入持續低音,形成更為緊密的互動和結構。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sejeq)的歌謠,音樂的旋律結構主要是由Re、Mi、So、La四個音階所組成,是一種可用來敘事的歌謠。這首歌雖然由一個人獨唱,但實際上是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唱的。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呂炳川教授的一段訪問紀錄,影像當中呂教授邀請兩位賽德克族婦女表演賽德克族的傳統歌謠和舞蹈。演唱的音樂呈現輪唱式、卡農式的音樂現象,這種唱法是以一前一後差二拍的重複輪唱方式持續銜接進行的,是賽德克族群典型的代表性歌唱方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