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731個藏品
紅色棉質大襟刺繡鑲緄女衫
紅色棉質大襟刺繡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以紅色棉布為主料,領口、大襟和袖口搭配藏青色布料鑲緄緣邊,領緣和大襟處配飾黑色棉布刺繡梅花、牡丹花鳥、博古壽石和回紋,刺繡技法單純有如以針為筆勾勒圖紋,清新秀麗,領子為小立領,低窄且領圍很小,寬身大袖的輪廓線條,是清末民初時期漢族婦女大襟衫的典型。
紅棉質圓領大襟女衫
紅棉質圓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大祹衫)在世十世紀初期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袖口寬約30-40cm,衣長約至膝蓋,鑲緄緣邊裝飾喜用對比色彩,1905年以後,受到西洋服裝的影響,袖口變窄、身衣輪廓也較直而俐落,1910年以後鑲緄緣飾變窄袖口變得更窄約為7-8寸(18-20cm)。
藏青色棉質大襟鑲緄女衫
藏青色棉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以藏青色棉布為主料,領口、大襟和袖口都搭配米白色絲緞的刺繡鑲緄緣邊,刺繡圖紋豐富精彩,有亭台樓閣、鳳凰花鳥、喜鵲梅花以及柳樹壽石等圖案,刺繡技法以盤金釘線為主,顯現出光采耀眼的亮麗風華。
紫紅緹花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紫紅緹花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窄,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紫紅緹花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紫紅緹花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紅色棉質大襟鑲緄女衫
紅色棉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以紅色棉布為主料,領口、大襟搭配黑色布料鑲緄緣邊,脇邊開衩和下襬配飾白底藍花的錦緞鑲緄,開衩頂端做無意雲頭紋飾,外緣更加上黑色緹花織帶貼飾,紅、黑色彩搭配,相當耀眼喜氣。
山吉盛義〈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全圖〉
山吉盛義〈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全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諸島全圖〉,比例尺八十萬分一,山吉盛義氏編纂,東京地學協會藏版,發行人豬間收三郎,印刷所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1895年9月21日訂正再版發行。
靜岡民友新聞社〈一百四十四萬分一臺灣地圖〉
靜岡民友新聞社〈一百四十四萬分一臺灣地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靜岡民友新聞社〈臺灣地圖〉,比例尺一百四十四萬分一,1895年4月9日靜岡民友新聞第1039號附錄。發行人多多良藤右衛門,編輯人橫山是,靜岡美聲堂石印。
方萬福〈五十萬分一臺灣導遊圖〉
方萬福〈五十萬分一臺灣導遊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臺灣導遊圖〉,比例尺五十萬分一,彩圖,方萬福編著,中榮書局發行,圖名外還有「實行三民主義、復興中華民族」標語。背面蓋有「複審樣本 」印戳,屬複審版本。可與館藏號2003.009.0909之初審版本相參照。
臺灣省公路局〈五十萬分一臺灣省主要公路編號圖〉
臺灣省公路局〈五十萬分一臺灣省主要公路編號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省主要公路編號圖〉,比例尺五十萬分一,1964年6月臺灣省公路局編印。
東京地學協會〈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地圖〉封套
東京地學協會〈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地圖〉封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東京地學協會編纂〈臺灣諸島地圖〉,比例尺八十萬分一,編纂暨發行者為前田秀實,印刷者大川通久,印刷所清華堂,1896年3月5日印刷、3月10日發行。
東京地學協會〈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地圖〉
東京地學協會〈八十萬分一臺灣諸島地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東京地學協會編纂〈臺灣諸島地圖〉,比例尺八十萬分一,編纂暨發行者為前田秀實,印刷者大川通久,印刷所清華堂,1896年3月5日印刷、3月10日發行。
周宜立〈六百萬分一革新版中華民國地圖〉
周宜立〈六百萬分一革新版中華民國地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南華出版社出版〈六百萬分一革新版中華民國地圖〉,編者葉顯鍇、陳逸人,製圖周宜立,韶美彩色印刷廠印刷。圖名旁蓋有「初審樣本」章。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六十萬分一臺灣全圖〉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六十萬分一臺灣全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全圖〉,比例尺六十萬分一,1927年7月。本圖與館藏號2002.012.0041內容相同,所差別僅在本圖沒有圖名。
《東印度水路誌》之〈回教徒和印度馬拉巴人〉
《東印度水路誌》之〈回教徒和印度馬拉巴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回教徒(Mahometani)和印度的馬拉巴人(Malabar)。左一和左二為男性,身材壯碩,頭戴小帽。左一的男子右手握著看似一大串的香蕉,身著短衣,下半身包裹著三角布。
《東印度水路誌》之〈阿拉伯人與阿比西尼亞人〉
《東印度水路誌》之〈阿拉伯人與阿比西尼亞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阿拉伯人(Arabes)與阿比西尼亞人(Abissijnen)。左起為一對年輕的阿拉伯男女,中間站著一個小孩,看似女孩。男子的頭部纏著頭巾,衣著長袍長褲,右手拿著箭,左手握弓;女性衣著短衣長褲,披著一塊寬布,右手牽著女孩,女孩沒著任何衣物;右側是阿比西尼亞的一對年輕男女。
《東印度水路誌》之〈莫三比克的Caffres人〉
《東印度水路誌》之〈莫三比克的Caffres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莫三比克(Mocambyque)的Caffres人。圖中左一和左三為男性,頭髮蜷曲,全身無衣著。左三的男性吹奏著一個弓箭型狀的傳統樂器;左二和右一為女性。左二的女性身著薄紗平胸短裙,左臉頰上看似有個輪子型狀的刺青圖案。
《東印度水路誌》之〈印度的各種人〉
《東印度水路誌》之〈印度的各種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印度各種人,包括Canarim夫婦和小孩、Lascarijin士兵,和Balhadeira舞者,此圖收錄在林思索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的《東印度水路誌》。
《東印度水路誌》之〈塔及清真寺〉
《東印度水路誌》之〈塔及清真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印度教的塔(Pagode)及清真寺(Mesquita),此圖收錄在林思索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的《東印度水路誌》。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同典藏品2004.003.1511。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淡藍釉花葉紋淡青碗
淡藍釉花葉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花葉紋,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近底處回紋帶亦施作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紅藍雙色圓球花紋瓷碗
紅藍雙色圓球花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1960年代以後流行的彩瓷飯碗樣式之一。敞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內器壁素面無紋,施罩白釉,碗外壁與外器底則施以淡黃色釉。碗式與俗稱為「淡青仔碗」樣式的彩瓷飯碗相同,但彩飾技法開始推陳出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