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731個藏品
束口缽
束口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束口,唇沿,斜直腹,平底,凹足。全器無釉、無紋,胎體厚重、胎質粗鬆,胎土雜質較多,以致表面粗糙不平。另自器底與器身接觸情形推測,應為二者分開塑形相接而成。此缽為許鉉雀先生捐贈,就缽底殘留之使用痕跡來看,應做為飲食用具一類使用。
藍絲質緹花立領鑲緄大襟女衫
藍絲質緹花立領鑲緄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為藍色雙層面料製作大襟衫,表布使用藍色絲質緹花材質,內裡為淺藍色棉布製作,整件服裝雖然無刺繡紋飾但鑲緄裝飾是最大特點,在二十世紀初期頗為流行。
赭紅絲質緹花大襟立領男背心
赭紅絲質緹花大襟立領男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清末滿族或漢族男子的立領、大襟短背心,也稱為褂袷。衣長及腰部、無領無袖,一般為雙層製作,冬天則是鋪棉形式,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長袍外的秋季「褂袷」(背心)。
黑地貼布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
黑地貼布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紅結頂綴銅佛帽花風帽,以黑棉布為底,帽前緣貼紫地梅竹紋花布,並綴有神仙佛像黃銅片帽花,但部分已脫落,推測原有9片,現僅存5片,帽花的最左右兩端以紅線繡「卍」字紋。帽頂縫有一如意雲頭形紫地綠梅竹紋花布,頂中央縫一紅色結球,尾墜黃色盤長結與兩條紅色長穗。
黑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黑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黑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除了絲質布料本身的花卉紋樣緹花之外,通身素色無紋飾,衣身短小下襬外展、袖子直筒窄管,且袖管上無剪接線,顯示布料幅寬較大,與清末時期窄幅布料必須接袖的形式不同。
黑絲質大襟菊花扣女背心
黑絲質大襟菊花扣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大襟衫外的秋天「褂袷」(背心)。此件背心為雙層結構,表布為黑色絲質緹花緞布,內裡用白色條紋棉布製作,右開大襟、領子是直接縫綴在領緣上,後領圍上有縫綴一條掛衣袢帶,屬於較後期的製作方式,整件服裝是以縫紉機車縫製作,顯示成品完成時間在二十世紀以後。
藍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藍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客家婦女傳統服裝,一般稱為「長衫」、「藍衫」或「大襟衫」,此件客家女衫以青色棉布製作(是以陰丹士林iondanthren布料製作,因此被稱為「士林衫」),多層次鑲緄小立領,以及右大襟單邊鑲緄配色,是客家藍衫的典型,袖子反折成為挽袖口袋;頷下、大襟、腋下以及脇邊都是以直布扣絆作扣合,大襟處的黑色和水藍
藍絲質緹花一字襟童背心
藍絲質緹花一字襟童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黑棉質大襟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客家婦女傳統服裝,一般稱為「長衫」、「藍衫」或「大襟衫」,六堆客家婦女上衣開右大襟、色彩以藍色為多,所以概稱為「藍衫」。年輕女子藍衫大襟鑲緄配色再加上緹花織帶闌干,老年婦女則鑲緄深色配布且不作闌干裝飾,此件藍衫大襟外緣鑲緄二道簡單配色鑲緄,無闌干裝飾的款式,屬於六堆客家年長婦女的服式。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緞繡山川暗紋西式筒裙,以一片布縫成直筒狀,在腰部做打褶,裙頭使用金屬裙鉤,裙鉤上有「DEPONIRT」字樣。裙下擺以黑色線繡山川樹木暗紋,十分雅緻內斂。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蝦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餐桌上有魚有蝦,象徵富裕,此外,蝦的腰呈鎧形,而又能自由彎曲,並有很大的跳動力,所以寓意時來運轉與順利。
臺南歸仁信購販利組合創立15周年紀念蝦紋瓷盤
臺南歸仁信購販利組合創立15周年紀念蝦紋瓷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日治時期臺南歸仁信購販利組合為紀念創立十五週年所訂製的紀念瓷盤。
銅製溫水壺
銅製溫水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銅製溫水壺,共1組3件,包括壺身、壺塞及壺蓋。本件主要作為暖被用,將熱水倒入壺內,外表用布包妥防止燙傷皮膚。睡前放入棉被暖被,睡覺時亦可抱著保暖。壺身外表略微鏽蝕,有幾處因碰撞凹陷,整體保存良好。
木飯桶
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七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腹部以鐵絲圈起,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的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皆為原木色,外表面上有乾漆或透明漆。
淺綠絲質緹花大襟女長背心
淺綠絲質緹花大襟女長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背心,背心的款式衍生自清代的「緊身」,又稱為「馬甲」或「坎肩」,在清代婦女服飾中,立領、無袖的合身衣,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其最初形式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裲襠---今俗名「背心」。起初多作兵服或內裝,到了清代中期,已由兩片、圓領發展成美觀時髦的外衣。
桃紅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桃紅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桃紅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灰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灰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灰色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淺紫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紫絲質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紫色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
灰棉質格紋大襟女衫
灰棉質格紋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灰色細格紋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寶藍色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襯淺藍棉布做裡布,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此服裝的布料是緹花圖案是大大圖案的唐草紋,這是1930年代日本輸入臺灣的布料,雖然暗紋,但是圖紋非常明朗大氣。
紅藍雙色絲質馬面裙
紅藍雙色絲質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紅藍雙色絲質馬面裙,裙頭以白色棉布縫製而程,裙門沒有刺繡裝飾,而是以上衣相同的藍色配布鑲緄再貼飾織帶,內、外兩段鑲緄配布中間製作細細的出芽,裙門兩側有許多到細褶繝,用以增加行走時的活動量,整體搭配精緻且出色。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灣內地間航路略圖」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灣內地間航路略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內地間航路略圖」(內地へは商船で),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38年7月發行。
銅製冰淇淋挖勺
銅製冰淇淋挖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黃銅製冰淇淋挖勺,構造包括把手和圓形杓子,銅杓與把手組裝時,以錫焊接,並以鉚釘固定,十分牢固。
素面象牙筷子
素面象牙筷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單支素面象牙筷,外形呈長條形,頭部略細、尾部稍寬,頭圓尾方,有「天圓地方」之意,是中國筷子常見的形制。使用時需兩支一起使用,將食物夾起送入口中,為一般民眾生活中的食用器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