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731個藏品
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第二會場
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第二會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物件為以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灣館黑白照片,影像為一棟廟宇式建築物側面,其前方道路有數名行人三五成群走動,影像下方標註「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第二會場)」。
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
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物件為以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灣館黑白照片,影像中左方中式建築物為臺灣館,建立於水面上,建築物外廊有數名行人走動,影像下方標註「東京勸業博覽會臺灣舘」。
第十四回九州沖繩八縣聯合共進會第二會場臺灣館
第十四回九州沖繩八縣聯合共進會第二會場臺灣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物件為以第十四回九州沖繩八縣聯合共進會第二會場臺灣館,其正面為臺灣館黑白照片,影像中有兩棟中式建築物並立,左方建築物的兩側門柱上各繪有門神,右方建築物為兩層樓式建築,二樓匾額上寫有「臺灣喫茶店」。影像下方標註「(第十四回九州沖繩八縣聯合共進會第二會塲)」、「臺灣館」。
鐵茶壺
鐵茶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分成壺身、蓋、嘴(流)、提把等部分。壺身為橢圓球狀、平底,緣口兩側有心形葉狀紋飾,上覆有蓋子,略有缺損,蓋鈕為圓柱體橫置於蓋子中央,與蓋子銜接處有鐵鍊相繫,流為三彎舌口嘴,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並以籐皮纏繞。茶壺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長條板單面雕十四長方錠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十四長方錠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雕十四長方錠糕印,一面平整,另一面雕刻14枚長方錠,糕印中間突出的造型結構是長方錠糕印特有的形制,一次可壓印14枚長方錠糕印,用於製作年節祭祀時象徵古代銀子的糕仔包。
長方板單面雕單菊糕印
長方板單面雕單菊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方板單面雕單菊糕印,一面平整,一面中央雕刻一朵重瓣菊花,糕印兩側各有一凸鈕,其功能是在組合上部之菊花形開光糕印蓋板時套入孔洞,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砲臺喇叭糖塔模子
長條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砲臺喇叭糖塔模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長條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砲臺喇叭糖塔模子,一面雕刻3把手槍與3隻老虎,另一面雕刻3具砲臺與3隻喇叭,本件為組合式糖塔模子的中間模具。
擀麵棍
擀麵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木質擀麵棍,棍體部為粗大的圓柱體,一側有一條長長的裂紋,左右兩端的把手為細長的圓棒,但本件手持一端已斷失。擀麵棍為製作糕餅壓揉麵糰或糕粉時的工具。
長條板雙面雕兔瓶木桶糖塔模子
長條板雙面雕兔瓶木桶糖塔模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雙面雕兔瓶木桶糖塔模子,一面雕有3隻兔子與2個花瓶,另一面雕有6個木桶造型內模。推測為組合式糖塔模子的中間印模。
長方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糖塔模子
長方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糖塔模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方板雙面雕手槍老虎糖塔模子,一面雕刻3把手槍與3隻老虎,另一面雕刻6把手槍,本件為組合式糖塔模子的中間模具。
長條板單面雕六木桶糖塔模子
長條板單面雕六木桶糖塔模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長條板單面雕六木桶糖塔模子,一面平整,另一面雕刻6個木桶,本件為組合式糖塔模子的外層模具。
長方板單面雕手槍糖塔模子
長方板單面雕手槍糖塔模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方板單面雕手槍糖塔模子,一面平整,另一面雕刻6把手槍,本件為組合式糖塔模子的外層模具,推測與2002.008.0268為同一組糖塔模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折肩,直立器腹,平底微內凹。器肩拍印豎線紋,器腹上半部裝飾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紅褐胎,胎質粗糙,上、下身各自拉坯成形再上下接合,器腹中央可見明顯的接合痕跡。全器外器壁施罩醬釉,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折肩,直立器腹,平底微內凹。器肩拍印豎線紋,器腹上半部裝飾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紅褐胎,胎質粗糙,夾砂明顯,上、下身各自拉坯成形再上下接合,器腹中央可見明顯的接合痕跡。全器外器壁施罩醬釉,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器腹中央有小破損。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折肩,直立器腹,平底微內凹。器肩拍印豎線紋,器腹上半部裝飾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紅褐胎,胎質粗糙,夾砂明顯,上、下身各自拉坯成形再上下接合,器腹中央可見明顯的接合痕跡。全器外器壁施罩醬釉,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主要流行年代為19世紀,中國華南製品,浙江可能性高。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折肩,直立器腹,平底微內凹。器肩拍印豎線紋,器腹上半部裝飾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紅褐胎,胎質粗糙,拉坯成形,再上下接合,器腹中央可見明顯的接合痕跡。全器外器壁施罩醬釉,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塊狀支燒痕,以及分開疊燒時黏著其他窯製品的敲擊痕。
褐紅釉龜殼紋陶盆
褐紅釉龜殼紋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上寬下窄,廣口,方唇,口沿外折,腹部中央略凸,凹底。外器壁上半部壓印三排交疊六角型的龜殼紋,內器壁下半部壓印四圈單線橫紋。器身內外上褐紅色釉,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中央有一塊燒製的放射狀黑色痕跡。口部間隔相等距離有無釉淺紅褐色小圓圈,為入窯燒製時上下兩件陶器堆疊,是用「泥餅」隔開的痕跡。
褐紅釉壓印紋陶盆
褐紅釉壓印紋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上寬下窄,廣口,方唇,口沿外折,平底。外器壁上半壓印直線條紋,上緣口有一破損缺口。器身內外上褐色釉,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口部間隔相等距離有無釉淺紅褐色小圓圈,為入窯燒製時上下兩件陶器堆疊,是用「泥餅」隔開的痕跡。依器形推測可能作為花盆使用。
深褐釉素面陶甕
深褐釉素面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短頸內收,圓肩,平底,肩部與腹部交接處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外器壁上半肩部至腹部壓印直線條紋。器身外上褐色釉,器底無釉,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肩部有二圈入窯燒製時上下兩件陶器堆疊,是用「泥餅」隔開的痕跡,內圈為八個點狀,外圈為較不明顯的長條狀,可見黃褐胎色。
彩繪花草紋瓷碗
彩繪花草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十世紀中期,臺灣窯場流行生產的這類型青花粉紅綠褐彩簡筆花草紋碗,一般作平口碗式,這件作品稍有不同。碗口外侈、弧壁、弧腹下收,碗底較淺而寬。此碗採拉坯成形,先施釉下彩繪之後再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外直內斜,圈足露胎並沾有窯沙,胎色黃褐。碗口施以一道青色釉彩,著色不均。
綠釉清酒杯
綠釉清酒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中後期日本瀨戶美濃窯系製品,器型屬於常見的清酒杯或小盅(盃)。作工細,體小壁厚,直口斜直壁折腹帶矮圈足,相較於同期考古遺址出土清酒杯,器型顯得略高,小巧可人。內施白色透明釉,外施綠色透明釉,青翠悅目,可見微細氣泡,為當時新產的化學釉料,可以視為當時較為新奇風格的製品。
褐釉雙繫陶鍋
褐釉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尖圓唇、折沿口斜出,頸部內縮,圓鼓腹,平底。口沿兩側各貼上波浪形耳。夾砂胎土呈紅褐色,以拉坯成形,圓鼓器腹帶有明顯的拉坯弦紋,內外器壁施罩醬釉。缺蓋,但器物使用者巧妙地繫以合金鐵絲,方便持行。根據胎土與形制,判斷是臺灣製品,待具體窯場待考。
褐釉折肩小陶甕
褐釉折肩小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短直頸、方折肩、肩以下斜直內收成平底的褐釉甕。器身最大徑在折肩部位,肩部以下斜直腹身,平底微凹。內外器壁施褐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四處支燒痕跡。這類型褐釉陶甕,有多種大中小不等尺寸。其功能推測是酒甕等液體儲存容器。十九世紀中國福建廣東地區製品。
廣口缽
廣口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平沿,弧形腹,腹下略微內縮,平底,無足。外壁口沿下方有弦紋兩道,餘皆無任何紋樣裝飾。全器僅外壁施醬釉,釉層較薄,由於燒結情形不佳,致使部分釉面剝落。口沿、內壁與底部皆露褐胎,胎體厚重,質地粗鬆。此缽為許鉉雀先生捐贈,就內、外底殘留之深色痕跡來看,應為飲食用具一類,或有可能用以烹煮食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