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726個藏品
臺灣總督府高雄築港出張所發行〈一萬分一高雄築港平面圖〉
臺灣總督府高雄築港出張所發行〈一萬分一高雄築港平面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彩色地圖,縮尺1萬分1,上附有〈二十五萬分一高雄灣及其附近之圖〉小圖,昭和5年3月22日指令第634號承認。為《高雄港要覽》之附圖。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1幅〈朝鮮地方〉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1幅〈朝鮮地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朝鮮地方〉為《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1幅,比例尺4百萬分1,正面為朝鮮地方地圖,列有昭和元年「日本水產產額比較」、「鹽的產額比較」、「石油的產額比較」、「主要貿易品的貿易額比較」、「主要貿易進出口貿易額比較」等比較表,標示出日本的年產量及各地產量比較圖。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7幅〈九州地方〉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7幅〈九州地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九州地方〉為《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7幅,比例尺為500萬之1,正面分為九州地方及鹿兒島地圖,列有昭和元年「棉絲的產額比較」表,標示出日本的年產量及各地產量比較圖,以近畿地方的產量位居第1。背面簡介九州各地方的情形,及列出日本與世界各國比較的「世界棉絲輸出額比較」表。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3幅〈奧羽地方〉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3幅〈奧羽地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奧羽地方〉為《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3幅,比例尺5百萬分1,正面為奧羽地方地圖,列有昭和元年「米的產額比較」、「麥的產額比較」、「馬的頭數比較」等比較表,標示出日本的年產量及各地產量比較圖。
紅彩印花蝦紋碟
紅彩印花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石膏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體色米白帶灰,通體施釉,釉色清亮,透明中帶乳白,盤底有製造商朱文方印「○○謹製」(疑似是「和君」但紅彩掉了無法確定),為臺灣60年代以後大量生產的食器。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圓唇敞口,弧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的小碟。全器釉色潤白,口沿以金彩繪一圈紋,碟心以轉印方式繪數枝盛開花朵與莖葉,花朵角度皆不同使得畫面富有變化。碟心與口沿釉料脫落可見其使用痕跡。圈足四周有明顯的積釉現象。碟底印有紅色「小島号」印,是早期由日本輸入臺灣的進口瓷器,多為當時教父有的人家使用。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圓唇敞口,弧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的小碟。全器釉色潤白,用彩豐富多姿。口沿以紅釉分段式轉印一圈花邊,可見因分段轉印而成的斷裂痕跡與用釉不均之現象。碟心以紅、粉紅、淡藍等多色釉料繪出不同樣貌的花朵,花團錦簇,十分熱鬧。碟心亦可見多處經使用留下的刮痕。
白瓷粉紅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白瓷粉紅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小碟圓唇敞口,弧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全器米白素面,唯口沿與碟面以金彩繪一圈紋,弧壁內飾八組粉紅釉印花而成的花卉紋,簡單典雅。口沿、碟心處可見使用痕跡。靠近圈足處有積釉。圈足周圍似是燒造後再塗以其他材料之痕跡,可能是作為修補之用。碟底有紅色「小島□(應為『号』)□(應為『造』)」方印。
白瓷紅釉印花幾何紋圓碟
白瓷紅釉印花幾何紋圓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小碟圓唇敞口,弧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口沿以金彩繪一圈紋,內壁以紅釉轉印帶狀幾何紋飾,紋飾以「口」字型交疊而成,十分特別。圈帶狀紋樣可見用釉濃淡不均之現象,並可見不連貫之處,應是以紙為轉印膜板,分兩段接續轉印導致。紅釉上也可見許多燒釉時產生的細小氣孔。圈足有些為破損,足見其使用痕跡。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花口碟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花口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波浪狀葉形敞口,弧壁下斂至圈足,深腹,圈足露白胎。全器除圈足底外通施淡黃色釉,碟心與外壁可見積釉與施釉不均的情況。口沿以金彩描邊,內壁轉印兩組相對的彩釉花卉紋,淡黃色底與花卉之粉紅色釉調和甚佳,呈色婉約可人。內壁模印出似是葉脈的壓痕,使得上釉易不均勻,尤以碟心積釉最為明顯。整體器形與釉色特殊。
粉紅彩繪山水紋碟
粉紅彩繪山水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碟,壓模成形,內器面以粉紅彩裝飾山水泛舟圖樣,外底心無釉。胎白細緻,日本製品可能性高,年代待考。
青釉雲龍紋四方碟
青釉雲龍紋四方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四方碟,壓模成形,內器面押印雲龍紋,內外施罩青釉。疑似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彩繪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外幾乎滿釉,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灰色,沾有窯沙痕跡,局部缺損。口部略歪斜,成型技術不太純熟。碗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壁一隅釉下裝飾花卉紋。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彩繪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外幾乎滿釉,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灰色,沾黏窯沙。碗內器壁素面無紋,內碗心有幾處剝釉缺損,碗口緣帶青、紅幾點滴彩。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碗底較淺而寬,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並有幾處缺損。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再施作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沾黏有窯沙,並帶有幾道空隙裂痕。該件飯碗的碗徑、底徑與器高的整體比例,顯得較為高瘦,碗式與典藏品2009.013.0308、2009.013.0315較為接近。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有幾道空隙裂痕。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再施作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碗內壁施罩白釉,素面無紋,有點點青色斑紋,應為燒製時滴釉不小心所致。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有幾道空隙裂痕。外器壁近底處有一處缺損。該件餐具碗式與典藏品2009.013.0308、2009.013.0313雷同。碗內壁施罩白釉,素面無紋。
青花綠彩帆影風景線紋碗
青花綠彩帆影風景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實施統制經濟背景下的「統制陶器」。綠色底款「瀨408」即是1941年3月開始制定的「生產者統制編號」,這是將各個窯場依照所在地予以編號,讓消費者清楚生產者的「等級」,日陶連(日本陶磁器工業組合連合會,成立於1931)得以依照產品等級和生產者等級將所有陶瓷器評鑑分等,決定價格。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局部未及釉。全器內外壁施以淡藍色釉,色似天青,碗口緣塗上一圈深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外器面多開片。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局部未及釉。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
淡藍釉花卉紋淡青碗
淡藍釉花卉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多沾黏窯沙,局部缺損。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壓模印花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淺浮雕花卉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
淡藍釉花卉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花卉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多沾黏窯沙,局部缺損。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壓模印花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淺浮雕印花魚紋與花卉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
彩繪菊花紋碗
彩繪菊花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俗稱「碗公」的常民餐具。侈口、圓弧壁、帶圈足碗。模製成形,全器除圈足之外滿釉,圈足刮釉露胎,外器壁有一處明顯的生燒痕。器體內外施罩白釉,潔白晶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