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726個藏品
褐釉紅陶碗
褐釉紅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紅陶質,坯體粗糙,雜質多,以轆轆拉坯成形,內外施罩暗褐色釉。這類碗燒成溫度偏低,品質不佳,因暗褐色調,通常稱為「黑碗」,以與一般的「白碗」區隔。日本時代,臺灣本島的碗盤生產受到中國和日本貨的壓抑,直到太平洋戰爭中才獲得發展的機會。
醬釉四繫陶罐
醬釉四繫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薄唇,短頸,斜弧肩,最大徑在肩部,寬肩以下斜收,凹底。近口處有四繫,繫耳以押印的技法將寬扁泥條做出三股凸稜,胎色紅褐,胎質夾砂,外器壁因燒製時溫度受熱不一,或呈橘紅,或呈褐色。明清時期常見之中國南方高溫褐釉陶容器,推測是福建、廣東製品,但具體產地不詳。民間常見做為酒容器。
素燒褐紅素面陶盆
素燒褐紅素面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上寬下窄,廣口,方唇,口沿外折,腹部中央略凸,平底,單側歪斜。上緣口有四處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痕跡,外器壁下半部有一裂痕延伸至器底。全器無釉,因火候控制不佳,部分呈褐紅色,部分則為黑褐色,底部有一圈褐紅胎色。依器形推測可能作為花盆使用。
醬釉四繫陶罐
醬釉四繫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西元前99/0
薄唇,短頸,斜弧肩,最大徑在肩部,寬肩以下斜收,凹底處有四繫,繫耳以押印的技法將寬扁泥條做出三股凸稜。罐肩有三圈因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胎色灰褐,胎質夾砂,外器壁施褐釉,施釉面不均。明清時期常見之中國南方高溫褐釉陶容器,推測是福建、廣東製品,但具體產地不詳。民間常見做為酒容器。
彩繪花卉紋瓷碗
彩繪花卉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十世紀中期臺灣流行的釉下多彩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灰白胎,採鏇坯壓模、釉下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外幾乎滿釉,露胎圈足沾有窯沙痕跡。內器面素面無紋,碗外器壁一側描寫折枝花卉。釉下多彩裝飾以粉紅、紫色作花瓣,綠色顏料點花蕊與綠葉,沒骨畫法寫意率真。
彩繪花卉紋瓷碗
彩繪花卉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十世紀中期臺灣流行的釉下多彩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灰白胎,採鏇坯壓模、釉下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外幾乎滿釉,露胎圈足沾有窯沙痕跡。內器面素面無紋,碗外器壁一側描寫折枝花卉。釉下多彩裝飾以粉紅、紫色作花瓣,綠色顏料點花蕊與綠葉,沒骨畫法寫意率真。
彩繪花草紋瓷碗
彩繪花草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碗口外侈、弧壁、弧腹下收,碗底較淺而寬。此碗採拉坯成形,先施釉下彩繪之後再施罩透明釉,經高溫燒製而成。圈足露胎並沾有窯沙,胎色黃褐。碗口施以一道青色釉彩。碗外壁上方與近底處各裝飾一組褐彩與鈷藍組合的雙圈弦紋。碗內面一側以彩繪簡筆花草紋,墨綠顏料描畫豐肥的葉子,鈷藍彩點飾草葉,並以工具刮剔出細線葉脈。
紫斑醬釉三足器
紫斑醬釉三足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束口,唇沿,斜直腹,尖底,單把,三足。胎體厚重,胎質粗鬆,拉胚痕跡明顯,外壁多有柱狀與圓形堆塑,足部為另製外接,造型皆異,足表有網紋裝飾。全器光素無紋,除底部與足部下半露胎外,內壁與外壁上半施醬釉,外壁下半施乳濁紫斑釉。
白釉方形一日高新筷筒
白釉方形一日高新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陶土燒製而成,表面上有白釉,局部有橘紅色斑點,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前低後高,背面上方突出呈半圓形,鑽有一匙形孔洞,平底,鑿有五個透氣小孔,四角有足,可放置於餐桌或懸掛於牆上。
白釉方形一日高新筷筒
白釉方形一日高新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陶土燒製而成,表面上有白釉,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前低後高,背面上方突出呈半圓形,鑽有一匙形孔洞,平底,鑿有四個透氣小孔,四角有足,可放置於餐桌或懸掛於牆上。筒身上緣呈中央凸起的波浪狀,正面有帶著官帽的仕宦人像之浮雕,並上有釉彩,右方刻有「一日高新」字樣,兩側有蒲扇及書冊的浮雕。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磚燒方形鏤空紋飾筷筒,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中間相隔,平底,左右各鑿有六個透氣小孔,背面鑽有二孔,可放置於餐桌,或綁上繩子懸掛於牆上。正面刻有鏤空的十字、米字、波浪曲線等紋樣,以及尖角刻痕,上緣呈波浪狀,左上、右上及左下角皆有明顯的破損痕跡。
青瓷折沿口碗
青瓷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折沿口,弧壁,圈足。內外施罩青釉,開片細碎,其原型淵源於仿哥窯風格,明清製作盛行,推測為清末民初中國製品。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貼附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摻雜粗砂粒,以拉坯成形,器腹拉坯弦紋明顯,全器素面無釉燒成,呈紅褐色,器面因受熱溫度不同,部分偏灰色。附有蓋子,器蓋平頂斜壁,蓋頂中央有小土條捏製的蓋紐。臺灣各地窯場如南投、苗栗等地皆有燒造。
朱黑雙色木飯桶
朱黑雙色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約由十八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外側上半部漆上朱紅色,下半部漆上黑色,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以同心圓狀交替漆上紅、黑兩色。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炊煮用陶鍋器身。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貼附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摻雜粗砂粒,以拉坯成形,器腹拉坯弦紋明顯,全器素面無釉燒成,呈紅褐色,器面因受熱溫度不同,部分偏灰色。該件夾砂陶鍋器身外器壁一側,還留有節慶時的祈福春聯,大大的「福」字喜慶洋洋,記錄了普羅大眾的生活習俗。
朱黑雙色木飯桶
朱黑雙色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外側上半部漆上朱紅色,下半部漆上黑色,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外側以同心圓狀交替漆上紅、黑兩色,內側亦保留原木色。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六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外側塗上朱紅色漆,內側保留原木色。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約由十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外側塗上朱紅色漆,內側保留原木色。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粉紫色葡萄花葉印紋女布鞋,共1組2件。鞋面採用粉紫色底棉布,上有紅白雙色葡萄枝葉印花紋。由鞋頭延伸至鞋口處有兩道黑色織帶绲鑲,讓布鞋更加挺立具有立體感,鞋口處也同樣以黑色織帶绲邊,布鞋內裏以麻色布面為襯。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藍地彩菊繡花女鞋,共1組2件,以藍色棉布為鞋面,鞋頭中央以紅、粉雙色彩線繡一朵盛開的菊花,其枝葉向鞋面延伸,為民間常見圖樣,繡線有些微褪色狀態,暈染到鞋面。鞋口以黑色布條绲邊,繡花鞋內裡採白色藍橫紋布面縫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黑結頂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內裡為紅色,帽頂已磨損,露出裡布。帽緣以藍紫色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色和淺綠色的蓮花及飛鳥紋樣,上方以紅線繡有兩個「卐」字,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內緣縫有兩個金屬圓環。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紅白條紋布,右方可見一方形補丁。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大口周圍與下巴有鬚,頭頂上有兩個彩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粉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大紅地虎頭風帽
大紅地虎頭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虎頭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內裡為藍色。正面以棉線和布片刺繡縫製成立體虎頭造型,老虎粗眉大眼,張口吐舌,並有外翹獠牙清晰可見,頭頂上有兩個黃色心型直立布片,左右兩側耳朵處綴有紫紅色短流蘇裝飾。 帽後背與披肩無其他裝飾。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蓮花八卦紋碗帽,以黑棉布裁製成碗帽形式,加上風帽的護耳部分,帽頂以針線縫製收攏,內裡為粉紅色。帽緣以藍紫色布條和藍白織帶緄邊,帽前繡有藍紫色和粉色的蓮花紋樣,左右護耳處各繡有一太極與八卦紋樣,右護耳的八卦紋略微磨損,帽後表面亦有些許磨損痕跡,露出粉紅色裡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