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465個藏品
生蕃屋商店發行臺北公園等
生蕃屋商店發行臺北公園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北公園、音樂堂、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北新公園高處鳥瞰彩色圖像,畫面中可見下方為音樂堂,左側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右上方為臺北醫院,右上有2段文字,第1段「台北公園 音樂堂 臺北醫院 博物館」,第2段「110.
臺北新公園
臺北新公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北新公園為景之明信片。正面為臺北新公園之俯拍黑白照片。照片可見公園大多為綠地與樹林,明信片左側可看見以同心圓排成的長椅,猜測為廣場,左側後方可看見台灣總督府。明信片正面下方載有「臺北新公園」、「NEW PARK, TAIHOKU, FORMOSA.」之字樣。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8幅〈臺灣地方〉
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發行《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8幅〈臺灣地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地方〉為《各府縣分解式大日本板地圖》第8幅,比例尺為600萬之1,正面分為臺灣地方及沖繩等琉球列島地圖,行政區域分為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花蓮廳、臺東廳、澎湖廳,列有昭和元年「棉織品的產額比較」、「牛的頭數比較」、「煤炭的產額比較」等比較表,標示出日本的年產量及各地產量比較圖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扇貝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實務訓練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實務訓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學生,於校內練習生派出所進行實務訓練之黑白照片,畫面中照片為直立拍攝,右側有「所內練習生派出所名牌」,可見有數名學生於屋內進行實務練習,下方有1段文字「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實務訓練)」;其背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彩繪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灰白色,沾有窯沙與多餘胎泥,可見孔隙裂痕。碗口略呈歪斜,碗內器壁素面無紋,有點點細微的縮釉黑斑痕,以及污漬使用痕,碗心正中央的圓孔痕為壓模製作的工序遺留。
藍釉波濤飛鳥紋淡青碗
藍釉波濤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微侈,圓弧壁,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胎色灰白。除了圈足之外幾乎滿釉,圈足足牆施釉雖未及底,但釉層停駐點連線優美。這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施罩白釉,碗外壁滿滿的層層波濤大大小小錯落,飛鳥翱翔其上追逐浪線前行。
厚唇束頸折肩罐
厚唇束頸折肩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口沿以下置喇叭式粗短頸,器身最大徑在肩腹交接處,約器身中央二分之一處,鼓腹弧收,平底。肩部有些許自然落灰釉附著,胎色灰褐,應屬粗質高溫陶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五十萬分一臺灣地質礦產圖〉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五十萬分一臺灣地質礦產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地質礦產圖〉,比例尺五十萬分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製作,地質技師市川雄一,地形技手本間右京、春田正明、濱本勝巳,製圖雇市原博、鈴木俊郎。本件未載年份,圖上政區為1933-41年區劃。
臺北生蕃屋本店發行蝴蝶蘭
臺北生蕃屋本店發行蝴蝶蘭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彩繪花果紋碗
彩繪花果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彩繪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有數道空隙裂痕。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帶兩筆人為修補痕跡,修補材料不詳,但黃色效果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青花線圈。
大甲東陶製石珠
大甲東陶製石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扁圓形,底部具有弧度,上接一個小球形,頂部有圓形凹槽,大小約剛好可以一手拿握。石珠,或稱石托,是傳統窯廠必備的製陶工具,早期取用現成的卵石或用食材製成。陶器剛做好時,坏壁還很鬆軟,因此會使用石珠拍陶,加以修整器形。
菱田楢吉〈新日本臺灣地圖〉
菱田楢吉〈新日本臺灣地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新日本臺灣地圖〉,比例尺一百萬分之一,編輯兼發行人為菱田楢吉,印刷人為平野基吉,發行所長足進報社,明治28(1895)年6月24日印刷、6月27日發行。
多彩折沿口碗
多彩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餐具流行彩瓷的年代,鶯歌地區製作,專門供應小吃攤使用,業者稱為「生意碗」的小吃碗。碗的形制極具特色,坯體厚重,大撇口碗折沿口邊寬寬大大的,碗下腹腰線收縮,底部狹窄,碗的腹壁下細上粗,視覺上看似食物容納份量多,實則盛裝有限。許多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米苔目、刨冰等店家都愛用的餐碗。
黃閃光釉萬壽無疆紋碗
黃閃光釉萬壽無疆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鶯歌窯流行的黃閃光釉樣式飯碗。全器模製成形,施罩白釉高溫燒製,再上黃閃光釉二次燒製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圈足略有缺損。碗內面素面無紋,施罩白釉。外器壁施罩新式閃光釉彩,這是一種低溫釉上彩,燒成溫度約攝氏七、八百度,施在白色釉藥上,會產生一種閃光的效果。
醬釉提樑注壺壺身
醬釉提樑注壺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注壺器身,以粗質的紅陶土為胎,全器光素,並未飾以龍紋。器腹為略扁的圓形,上部略寬,下部微縮,拉坯的痕跡明顯。流嘴底部呈袋狀,口部縮小,修成斜尖形,以利引水。提樑粗壯,以土條彎曲後黏貼上去,未加任何修飾。器身內外施以褐色釉藥,以免茶水滲漏。全器造型粗獷簡潔,純樸中充滿活力。
〈臺灣各製糖會社原料甘蔗採收區域圖〉
〈臺灣各製糖會社原料甘蔗採收區域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各製糖會社原料甘蔗採收區域圖〉,臺灣寫真帖臨時增刊臺灣製糖寫真帖附錄,大正4(1915)年5月調製,臺南新報社發行。
聯勤測量署〈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林園〉
聯勤測量署〈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林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林園〉經建第一版,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一,圖號9418-II-SE,主管機關內政部,聯勤測量署製作,1985年3月調繪,1985年6月印刷。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彰化南瑤宮黃棉質大襟轎班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青花線紋碗
青花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斜弧壁,碗底較淺而寬,近底處略作方折,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青花鈷料裝飾之後高溫施釉燒製而成。採疊燒技術工藝,碗心留下一道澀圈。全器除圈足與澀圈之外滿釉。碗內壁素面無紋,碗外壁口緣與近底處裝飾兩組青花雙線弦紋。碗底有後加的朱紅色花押圖案,作用不明。從胎釉特徵判斷,屬於臺灣中部窯製品。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臺灣水牛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臺灣水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物件為以臺灣水牛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水牛彩色繪圖,圖像中為1隻繫有韁繩,浸泡在水中的水牛,圖像右上角標註兩段文字「14 Buffalo.
共同印刷株式會社印刷臺北新公園博物館
共同印刷株式會社印刷臺北新公園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北新公園博物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彩色圖像,畫面中有植林與4人,下方有1段文字「臺北新公園博物館」,右側有段文字,為八木光政作詞、一條真三郎作曲的時局歌曲「守れ南の生命線」(守護南方的生命線),歌詞是「御稜威の光あまねきて あがる國威の意氣を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