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465個藏品
大久保百貨店發行澎湖島拱辰門
大久保百貨店發行澎湖島拱辰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澎湖島拱辰門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拱辰門彩色繪圖,畫面中可見拱辰門橘紅屋瓦樣式,城門下方有行人步行經過,明信片正下方有「澎湖島拱辰門(澎湖島要塞司令部許可濟)(大久保百貨店發行)」字樣。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新公園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新公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北新公園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北新公園彩色圖像,畫面中可見遠處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草木蓊鬱,兩位婦女打傘與1孩童行走於步道,左上有3段文字,第1段「No.
聯勤測量署〈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鳥來〉
聯勤測量署〈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鳥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鳥來〉經建第一版,比例尺二萬五千分一,圖號9722-IV-SW,主管機關內政部,聯勤測量署製作,1986年調繪,1987年印刷。
大正製造臺灣總督府
大正製造臺灣總督府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臺灣總督府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臺灣總督府黑白照片,左上有二段文字,第1段「GOVERNMENT TAIWAN, TAIHOKU, TAIWAN.」,第2段「(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背面為空白明信片橫式書寫面,以黑色單色印刷,右上有郵票黏貼處,有1段文字「MANUFACTURED
青花松竹梅紋四層瓷飯盒
青花松竹梅紋四層瓷飯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青花松竹梅紋四層瓷飯盒,共1組5件,包括頂蓋、中間3層飯菜盒及底層盒。飯盒呈圓筒狀,直壁,平底,底層飯盒略深於中間3層。除器底外全器上釉,外器壁與蓋頂繪青花松竹梅及飛鳥紋樣,綴以粉紅色梅花瓣,器壁近底部繪一圈青花斜波浪紋及二圈細橫條紋。
青花印花壽石紋碗
青花印花壽石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近底處折腹,直圈足。內底心裝飾一圈青花線紋,外器壁押印青花壽石紋,唇口以青花塗滿,胎土灰白,青花鈷料偏灰藍。除圈足著地外,全器滿釉。該器型可能模仿自臺灣地區常見的清代靈芝草花紋碗。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可能為日本時代臺灣製品,但確切窯場待考。
《東印度水路誌》之〈果阿的葡萄牙人〉
《東印度水路誌》之〈果阿的葡萄牙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物件描繪的是印度果阿(Goa)的葡萄牙人。圖中主要人物為上流社會,身旁有專人給他們撐著大陽傘;他們各個頭戴帽子,華麗的衣服,還穿著披風或披肩,腰間插著長劍或小刀。此圖收錄在林思索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的《東印度水路誌》。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官幣中社臺南神社
臺北生蕃屋本店印行官幣中社臺南神社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物件為以(臺南)「官幣中社臺南神社」為主題之彩色明信片,明信片正中為一綠色鳥居,鳥居前有兩座狛犬,右方石獅旁有一「官幣中社臺南神社」之立柱。鳥居後方則有兩列石燈籠通至另一鳥居與神社。畫面下方則為馬路,路上有三輛汽車。
白瓷彩釉壽翁碟
白瓷彩釉壽翁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彩釉壽翁碟,圓形淺碟,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以壓模製成胎體,碟子中央繪有一光頭、蓄鬍、身軀微胖的壽翁像,壽翁頭面部以手繪,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紅釉,右側繪有一隻紅色昆蟲,頭頂上書寫「新果自然來」等黑字。碟子底部帶有一圈黑色矮圈足,無落款印記。
臺北市役所觀光係〈臺北市觀光案內圖〉
臺北市役所觀光係〈臺北市觀光案內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北市觀光案內圖〉,昭和13年版,未註明比例尺,由臺北市役所觀光係編纂,臺日社印行。
紅綠彩福壽紋小碟
紅綠彩福壽紋小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臥足小碟,鏇坯壓模成形,胎色偏灰,芒口,外底心無釉。內器面以紅、綠彩描寫圖案,抽象的紋樣推測為壽字紋、福(蝙蝠)極致抽象化的表現。十九世紀德化窯製品。
臺北市國際情報社臺灣支局發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南方館與泰國館
臺北市國際情報社臺灣支局發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南方館與泰國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本物件為以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南方館及泰國館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南方館及泰國館彩色繪圖,畫面中左側紅屋頂建築為泰國館,其比照泰國傳統建築而建,前方空地有一造景,上有一頭乳牛,周圍有數個白色大奶瓶,以及綠色植栽,畫面右側中式建築為南方館,其立面寬闊,入口處有遮罩及屋簷的設計,上有插旗,
綠釉褐彩碗
綠釉褐彩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鶯歌製飯碗。口沿微敞,圓弧形碗壁,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扇貝紋與天女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綠釉,器身一側有流動褐彩,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青花蝴蝶紋碗
青花蝴蝶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近底處折腹,直圈足。內底心裝飾一圈青花線紋,外器壁繪飾蝴蝶紋,唇口以青花塗滿,胎土偏紅褐色,青花鈷料偏灰藍。除圈足著地外,全器滿釉。該器型可能模仿自臺灣地區常見的清代靈芝草花紋碗。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可能為日本時代臺灣製品,但確切窯場待考。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印青花壽字紋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小杯較之一般日本清酒小盅(杯)略大,器壁略厚。器形外侈,杯唇微微外撇,平口,斜壁圓弧折腹,接矮圈足。圈足剖面呈三角形,足尖細,足底殘留壓泥脫膜的痕跡,顯示鏇胚壓模的製作工藝。通體施釉直達足底,足尖略刮釉而不見墊砂,足心局部未滿釉,杯口平唇無釉,顯示應為倒扣方式窯燒。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南市全圖〉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南市全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南市全圖〉,主圖比例尺五萬分之一,民國41(1952)年10月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監製,為《臺灣省各縣市地圖》系列圖之一。
青花三角形線紋碗
青花三角形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採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近口沿處裝飾三角形狀的直線紋。除了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施罩白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北投窯製品。
磚胎褐釉碗
磚胎褐釉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磚胎上釉陶碗,以轆轤拉坯成形,坯體粗糙,雜質多。器面滿佈拍印同心圓圈紋,再施褐釉,燒成溫度偏低,品質不佳,顏色呈暗褐色且多見剝釉,釉藥燒成光亮度不夠。這類紅陶褐釉碗,是日治末期戰爭背景下的產物。
汕頭窯煎藥罐
汕頭窯煎藥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圓口,口沿外折,短頸,弧形內收,圓肩,凹底,器身呈圓球狀,腹部近底部處有一環狀內凹痕,形成類似圈足的效果。全器無釉,胎色褐紅,器身素面無紋,但可見拉坏的環狀痕跡,器腹中央有一道凹凸不平粗糙的紋路。頸部以三、四條粗竹篾圈起,尾端反折,再以竹篾環繞固定,製成把手。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並見燒結痕跡。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再施作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
陸地測量部編製〈二千二百萬分一世界全圖〉中幅
陸地測量部編製〈二千二百萬分一世界全圖〉中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為〈二千二百萬分一世界全圖〉中幅。圖面範圍為大西洋以東至太平洋以西的區域,包括了歐洲、非洲、亞洲、澳洲等。
青花線圈紋高杯
青花線圈紋高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後期最常見的高杯器型,整體器型腹壁一般略厚,外形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腹壁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鏇坯壓模製成,屬於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平民瓷杯,臺灣傳世與出土就發現相當數量的此類白地高杯,大多為平價的岐阜縣美濃燒。
淺藍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藍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藍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高立領屬於30年代女裝的流行要素,所以此件服裝製作的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