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2個藏品
湧泉閣
湧泉閣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清光緒15(1889)年臺灣府城築城時的考棚,位於今民權路的臺中市政府所在地構內。明治34(1901)年11月廢縣置廳,而為了臺中廳舍新築工程,因考棚為具有歷史意義的遺址,大正13(1924)年將留下的考棚主樓移至新高町水源地,同年11月移築竣工,重新命名為「湧泉閣」。照片為湧泉閣樣貌。
湧泉閣
湧泉閣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清光緒15(1889)年,劉銘傳在臺中築城時建造的考棚,為科舉制度的考試場地。明治28(1895)年民政支部設於臺中時,將其作為廳舍的一部分使用。大正13(1924)年4月以重要古蹟把考棚首樓移至水源地內保存,而命名為「湧泉閣」。此張為昭和初期所攝。
昭和初期攝自來水公司
昭和初期攝自來水公司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臺中的自來水工程於大正3(1914)年著手開工,於大正5(1916)年5月17日完成開始給水,是以抽水機直接揚水入儲水塔,而用自然留下的方法送水。照片為昭和初期所攝,位於今自來水公司內。
儲水塔外景照
儲水塔外景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市自來水的儲水塔外景照片。
日治時期臺中野球場
日治時期臺中野球場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時期的臺中野(棒)球場,位於新高町水源地(今雙十路文英館位址)年市營游泳池邊。於昭和7(1932)年設計三年興建計畫,於昭和9(1934)年開工,翌(1935)年3月31日竣工。總面積6,800坪。照片的建築物是看臺,聳立天空的金塔為水源地內臺中放送局(廣播電臺)年的發訊塔。
日治時期消防隊
日治時期消防隊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時期的消防隊,稱「消防組詰所」,有消防車及吉普車,經常待機在詰所(駐在所),一旦有火警,必須立即召集隊員出動。消防組詰所在地為今中正路近平等街附近。本照片為昭和5(1930)年左右所攝。
日治時期臺中圖書館
日治時期臺中圖書館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圖書館,於昭和10(1935)年左右所攝,位於今自由路上,現改為合作金庫。建築物是在昭和3(1928)年10月興工,翌(1929)年10月落成。
臺中公會堂
臺中公會堂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的臺中公會堂,由臺中廳下有志之士捐款7萬8千日圓,於大正7(1932)年興建完竣,約位於今自由路「立體停車場」位置,為蓋立體停車場時拆除。
臺中新富町通街景
臺中新富町通街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時期稱為新富町通的新街路,也是接通彰化、豐原的縱貫道路,及現今的三民路。日本領臺初期,明治30(1897)年左右,從今民權路向公園方向的三民路右側為新町,左側為富貴街,多為移入臺中的日本人所住。後把兩側街名的新及富頭字合成稱為 「新富町」。是植有路邊樹的近代化街路。
臺中市街道
臺中市街道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臺中市街的命名以綠川的橋名作為東西直行街道名,而南北街道即以大正橋通(現民權路)為界,分為取町名。形成市中心的干城橋、櫻橋、新盛橋三條通,分別為現今的成功、中正、中山路。
臺中櫻橋通街景
臺中櫻橋通街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大正15(1926)年3月,臺中市實施地號調整及改稱町名,市街由東至西的道路,以綠川上的橋名稱作路名,即從北向南為干城橋通(今成功路)、櫻橋通(後改為中正路,現為臺灣大道)、新盛橋通(今中山路)、榮町通(今民族路)、大正橋通(今民權路)等。照片為櫻橋通(今中山路),從綠川看柳川方向的街景。
臺中新盛橋通(鈴蘭通)
臺中新盛橋通(鈴蘭通)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此照片為日治時期的臺中新盛橋通(今中山路綠川周邊)年,亦稱鈴蘭通。
臺中榮町街景
臺中榮町街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此照片為日治時期榮町(今繼光街)年的街景。
全島國語演習會參與者於臺中公園留影
全島國語演習會參與者於臺中公園留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昭和11(1936)年1月18日,臺灣全島國語(日本語)演習會,代表女子學校參加演講的學生與指導老師於演出後,在臺中公園池畔合照留念。
臺中公園兒玉源太郎銅像
臺中公園兒玉源太郎銅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公園在日治時期被選定為臺灣八景之一,為臺中的象徵。照片中銅像為曾任臺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戰後即被撤除。這張照片攝於1935年左右。
臺中公園舟艇碼頭
臺中公園舟艇碼頭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昭和12(1937)年6月6日所攝之臺中公園照片,由舟艇碼頭邊看池亭,有划船情景。
臺中公園池亭
臺中公園池亭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公園在日治時期被選定為臺灣八景之一,為臺中的象徵。這張照片攝於1935年左右。
臺中公園風景照
臺中公園風景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八景之一的臺中公園風景照片,昭和15(1940)年從池亭側面大墩丘方面拍攝。
臺中公園噴水池畔
臺中公園噴水池畔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民國51(1962)年攝於臺中公園噴水池畔。
臺中公園池亭
臺中公園池亭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楊清溪訪問飛行紀念
楊清溪訪問飛行紀念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第一位飛行士是謝文達,於大正9(1920)年10月17日駕飛機回來臺中故鄉訪問親朋,受到臺中各界人士熱烈的歡迎。此照片的飛行士楊清溪,應該算是第二位駕飛機回中部訪問的人。昭和9(1934)年10月28日,是較第一位晚14年後的壯舉,因此呈現各界官民歡迎的熱烈場面。
柳川護岸工程完竣後光景
柳川護岸工程完竣後光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臺中的都市計畫於明治33(1900)年始具體地立案。明治37(1904)年及明治44(1911)年均有新的都市計畫公示。而於明治45(1912)年每年編列預算6至7萬日圓施工。流過臺中市街的綠川及柳川(原稱邱厝溪或大墩溪)亦在該都市計畫內,將原彎曲的河床改變直線,並堅固河川護岸工程。
截彎取直後的柳川
截彎取直後的柳川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832年以後移居臺中的漢人,多由大肚溪口的塗葛窟上陸進入大墩(臺中),大墩以邱厝溪(今柳川)為中心,建造土角厝逐漸增多,也開始有商店。日本治臺後,政府著手都市計畫,實施河川護岸工程。照片為護岸工程改變河川為直線後的柳川。
臺中飛行場開場式
臺中飛行場開場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昭和11(1936)年8月16日,臺中飛行場(航空站)完成。臺中仕紳民眾參加飛行場開場儀式慶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