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530個藏品
金鳳
金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由聯邦影業代理發行。
黑白道
黑白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劇情大綱】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特刊(1957)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特刊(195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46年(1957)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即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特刊,全彩印刷。 特刊內含共33部參展影片的本事及演職員表。
《風鈴.風鈴》現場工作照
《風鈴.風鈴》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工作人員合影。 左8起:導演李行、製片陳汝霖、林鳳嬌(前)、秦漢(後)、江明、曹健、服裝舒蘭英、崔福生、攝影指導陳坤厚。 聯合影業公司出品,瓊瑤原著,張永祥編劇,李行執導的《風鈴.風鈴》,1977年7月在台上映,這也是三人合作的最後一部作品。
等君心酸酸
等君心酸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語言別標示為國語。 ※林福地導演於2020年9月16日與陳子福對談時,提及《海誓山盟》(國語)和《等君心酸酸》(配台語)是同一個作品。 ※1965年8月份《聯合報》報載,《海誓山盟》8月1日於金山海濱浴場開鏡,8月30日在北投龍鳳谷殺青。
《丁蘭廿四孝》印刷海報
《丁蘭廿四孝》印刷海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上映,由連燕石執導,全片以16mm反轉片拍攝,為目前所發現最早且完整之彩色台語片。
流浪三兄妹
流浪三兄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語言別標示為國語。 ※自立晚報刊登之本片首輪電影廣告無標示各家戲院上映之語言別。 ※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有國語及閩南語送檢資料。
飛來艷福
飛來艷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 ※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查有相關片名送檢紀錄。 【劇情大綱】
《双面情人》演職員合影
《双面情人》演職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双面情人》劇組於拍攝現場合影。 左3是導演辛奇,攝影機前為男主角奇峰。
陳忠義、陳忠信、陳榮樹
陳忠義、陳忠信、陳榮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哥哥陳忠義、X、弟弟陳忠信、忠義的兒子.陳榮樹。 忠義製片廠在台語片時期是較具規模的「技術組」,曾承包邵羅輝、林福地、郭南宏等導演的電影技術工作。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冬暖》工作照
《冬暖》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陳榮樹(攝影機右方)首次與導演李翰祥(坐者)合作《冬暖》。 左1為跟著李翰祥從香港來台、邵氏著名的燈光師阮定邦,他的打光技術因《西施》與《揚子江風雲》的拍攝而影響了台製與中製兩廠的工作人員。
《薛平貴與王寶釧》工作人員合影
《薛平貴與王寶釧》工作人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 35mm 100 呎 Eyemo 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遇到大場面變得向中影台中廠租借 400 呎 Eyemo 攝影機,該機附有三個鏡頭,可連續拍攝四分多鐘。
王士珍(上海明星公司工作照)
王士珍(上海明星公司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攝影師王士珍(右1)在明星電影公司(1922年3月成立於中國上海市)棚內拍片現場,右3戴帽者為導演程步高,攝影機為35mm Mitchell Standard。 1931年,王士珍轉入明星電影公司。從默片到有聲片,拍攝約有三十餘部的作品,這段期間合作最多的導演是程步高。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4年,中影台中廠攝影器材保養,將所有的攝影機移到戶外進行清潔與保養。 右起為方壯猷、華慧英、賴成英、洪慶雲、林贊庭。
陳榮樹捐贈工作照《心酸酸》
陳榮樹捐贈工作照《心酸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背面手寫註記: 心酸酸、徐守仁、陳茵。 右側攝影機為35mm 400 呎 Eyemo。 照片有護貝。陳榮樹,與父親陳忠義、三叔陳忠信均是台語電影界著名的攝影師。之後與林福地導演合作,成為當時國聯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何錂明與廖萬文(工作照)
何錂明與廖萬文(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錂明(左)與廖萬文(右)掌鏡的攝影機是何基明自購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
何基明與何錂明
何基明與何錂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左)與弟弟何錂明於《薛平貴與王寶釧》拍片現場合影。 攝影機應是跟中影台中製片廠租借的 400呎 35mm Eyemo。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以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華興電影製片廠為新東影業代拍《何時出頭天》(1959)。 導演何錂明(左2)於拍片現場指導演員歐威(左1)、何玉華(左5)。右1為監製林紹甲。 攝影機為35mm上海製仿 Bell & Howell。
獨眼貓
獨眼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根據1967年7月6日《經濟日報》報導,台聯影業的賴國材日前到香港,將多部台語片的拷貝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其中包含《獨眼貓》。這些台語片將在香港加配成國語。 【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民聲日報) 大光明:1967/4/14-1967/4/17
女真珠王之挑戰
女真珠王之挑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日本合作。 ※民聲日報刊載台中新舞台戲院上映廣告寫《女真珠王續集》。 ※1962/12/28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女珍珠王的挑戰》日星前田通子來台客串演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荒島一美人
荒島一美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片目出處: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林奎章,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8) ※民聲日報紙廣告刊載本片為國語片。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收錄片名為《女人為愛拼到底》。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語言別標示為國語。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浙江祝員外的閨女英台,因求學心切,說服父母讓她赴餘杭讀書。途中,巧扮男裝的她邂逅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遂折柳代香,結拜兄弟。三年同窗,梁兄不知英台實為女兒身,英台卻漸漸愛上義兄。山伯得知英台真實身份後,滿懷欣喜前往提親,無奈卻病逝收場,魂魄最後化為翩翩彩蝶……。
三伯英台
三伯英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彩色片。 ※全片以日本富士彩色底片拍攝(※資料來源:攝影師賴成英口述)。 【劇情大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