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11個藏品
以磁流體力學模型研究原恆星盤的觀測特徵
以磁流體力學模型研究原恆星盤的觀測特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天文學家藉由磁流體力學(MHD)模型,模擬原恆星盤形成時的特徵,研究其物理原理,有助於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ALMA)望遠鏡的觀測分析。
中研院天文所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
中研院天文所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於2004年成立高等理論天文物理中心(TIARA),主要目標是解釋從宇宙到行星尺度的結構起源和演化。
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簽署備忘錄
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簽署備忘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為了促進東亞地區的天文研究,於2005年9月由四個機構共同創立了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簽署合作備忘錄。由左至右分別為中國國家天文臺(NAOC)趙剛副臺長、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海部宣男臺長、韓國天文研究院(KASI)朴碩在院長、中研院天文所(ASIAA)賀曾樸主任。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簽約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簽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與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NINS)於2005年簽約,中研院天文所加入「ALMA-日本(東亞)計畫」,參與位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左方為ALMA-日本計畫的主持人黑石正人教授,右方為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一階段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一階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第一階段的正式系統,由7座0.6米的碟形天線組成使用干涉儀技術的毫米波望遠鏡。平臺由六腳基座支撐,於2007年至2009年之間進行多次觀測任務。
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廣角相機
加法夏望遠鏡的紅外線廣角相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於2001年與加法夏望遠鏡(CFHT)合作,研發具有先進紅外線陣列的新一代的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於2005年完成並安裝在CFHT上。
加法夏望遠鏡廣角紅外線相機拍攝的獵戶座星雲
加法夏望遠鏡廣角紅外線相機拍攝的獵戶座星雲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加法夏望遠鏡(CFHT)的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拍攝壯麗的獵戶座星雲影像。獵戶座星雲位在銀河系,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雲之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二階段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第二階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第二階段擴充升級為13座1.2米的碟形天線組成陣列,可以達到更高的解析度與靈敏度。於2011年展開觀測任務。AMiBA座落在夏威宜大島的毛納洛峰,背景遠方為毛納基山。
中美掩星計畫的四座望遠鏡
中美掩星計畫的四座望遠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美掩星計畫(TAOS I)全自動觀測系統座落在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天文臺,設置了四座小型超廣角望遠鏡,同步連續高速拍攝大量的星空影像,觀測古柏帶天體(KBO)。
簽署Subaru望遠鏡計畫合作備忘錄
簽署Subaru望遠鏡計畫合作備忘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於1999年在夏威夷毛納基峰山上建造了口徑8.2米的Subaru望遠鏡。2006年,Subaru望遠鏡計畫興建第二代的觀測儀器,邀請中研院天文所加入。於2008年10月,由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前排右方)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志村令郎機構長(前排左方)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研院天文所印信啟用
中研院天文所印信啟用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於1993年成立籌備處,歷經成員們17年來努力不懈的科學發展,投入最前沿的天文研究,成功建立了良好的國際競爭力,並於2010年6月正式成立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照片為賀曾樸所長啟用印信。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接收機前段次系統測試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接收機前段次系統測試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ALMA東亞接收機前段整合測試中心(FEIC)的團隊成員測試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接收機前段次系統,將接收機與電子機箱線束組裝起來。
天文數學館
天文數學館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與臺灣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興建天文與數學大樓「天文數學館」,座落在臺灣大學校本部北側的醉月湖旁,於2009年完工。
加法夏望遠鏡的極化光譜儀
加法夏望遠鏡的極化光譜儀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加法夏望遠鏡(CFHT)的紅外線極化光譜儀(SPIRou)可以精準捕捉紅外線訊號,監控恆星的光譜變化,讓天文學家得以在太陽系外尋找到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簽署Subaru望遠鏡計畫合作備忘錄
簽署Subaru望遠鏡計畫合作備忘錄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與日本國立天文臺持續合作Subaru望遠鏡計畫,雙方共同開發新一代的先進天文觀測儀器。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佐藤勝彥機構長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的施工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的施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TAOS II)是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中美掩星計畫第二代,在墨西哥的聖白多祿天文臺興建望遠鏡。照片為施工中的望遠鏡塔樓,觀測層距離地面15公尺。
SaU 290隕石的微米級離子影像
SaU 290隕石的微米級離子影像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奈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計畫運用NanoSIMS 50L拍攝了SaU 290隕石的微米級離子影像,分析隕石中的組成物質。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訪問奈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計畫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訪問奈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計畫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訪問奈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計畫,聽取計畫成員簡報。照片右方為NanoSIMS 50L二次離子質譜儀。
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
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2019年4月10日,中央研究院在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中,同步發表了劃時代的成果,公佈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的M87星系中心超大黑洞影像。參與EHT的臺灣團隊以中研院天文所為首,對觀測計畫貢獻良多。
天文所所長交接
天文所所長交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所長於2014年8月25日交接,由賀曾樸博士將印信交接給朱有花博士,交接典禮由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擔任監交人。
天文所同仁
天文所同仁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同仁於2015年在天文數學館的國際會議廳合影留念。
ERG科學衛星的低能量電子分析儀
ERG科學衛星的低能量電子分析儀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日本ERG科學衛星深入探測地球磁層的高能輻射帶「范艾倫輻射帶」。中研院天文所與成功大學共同合作,參與ERG計畫,負責設計衛星上的低能量電子分析儀(LEP-e),用於觀測低能量電子之能量分布與密度,以瞭解極光加速機制。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劃在墨西哥的聖白多祿天文臺,設置三座自動化望遠鏡,搭配能高速連拍的相機,長時間觀測星空,以捕捉0.2秒的掩星現象,取得太陽系形成及動力學演化上的線索。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劃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劃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劃利用掩星現象來量測海王星外天體之大小分布。望遠鏡座落在墨西哥的聖白多祿天文臺,海拔大約為2,800公尺,每年有300天適合進行觀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