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11個藏品
市街改正後鹿港大街的新風貌
市街改正後鹿港大街的新風貌
鹿港鎮公所藏底片,林君勇先生掃描提供
頭飾|pataliwcen;cuung
頭飾|pataliwcen;cuung
Aniw.Iku
日據時期南勢阿美女生跳舞時,頭冠配件為頭巾、蝴蝶結飾、額帶、髮簪、人造花、動物羽毛所組合。
布農族口簧琴
布農族口簧琴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布農族的口簧琴,男女皆可吹奏而無性別之限定。一般常用於自娛時獨奏或合奏之用,是他們生活娛樂與抒發情感的最佳工具。其形制以單簧,二簧為主。其中以單簧最為普遍,但不像泰雅族的口簧除單簧、二簧外,還有四簧、五簧般的複雜。
卑南族男子後敞褲
卑南族男子後敞褲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為成年男子下身服飾。穿戴方式係將綠色綁帶繞至腰部繫綁並結於腰後,兩褲片包覆雙腳將兩對綁帶繫綁於膝下小腿處及腳踝處。它以兩片長方形的紅色布片作為兩褲片,左右兩側貼縫黑底白色點狀紋印花布。兩片褲片以黑、藍、白、黃、綠、紫、粉紅色線繡出花紋,以多彩菱形紋為主要圖案。
阿美族女子長裙
阿美族女子長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阿美族分布地區範圍狹長,臺東與花蓮地區的阿美族服飾差異甚大,此件女裙為臺東樣式,各部落色彩、材質皆大致相同,僅有刺繡圖案略有不同,但皆施以彩色花朵圖案,而花蓮地區僅富里鄉豐南村吉拉米代(Cilamitay)部落之阿美族女子穿著此種長裙。女裙分為內裙及外裙,並無法單穿。
鄒族女子服飾
鄒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1.飾品部分
排灣族祈禱箱
排灣族祈禱箱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女巫師外出執行儀式時,身上必隨身佩戴,kaniputj / kanipi中文稱祈禱箱、巫術箱或稱占卜道具箱,為方形的容器,材質以木製為主,少數則以籐編為材。
雅美族陶偶
雅美族陶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捏製的人型陶偶,造型雖非精細僅有簡易的四肢及五官,但是卻能顯現出生動活潑及趣味。除了親子以外,動物、競賽、拼板舟新船下水祭典等,皆是捏製主題。達悟族(雅美族)以陶土捏製陶碗、陶器皿之餘,會將剩餘未使用完的陶土捏製成各式陶偶人像或是拼板舟的模型,之後再和原先預定製作的陶器皿一同燒製。
邵族女子服飾
邵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邵族女子服飾主要包含頭巾、有袖上衣、胸兜、腰裙、腰帶、膝褲及花草編成的頭冠,頭巾,過去是用黑棉布,現在則用紅布條或黑布條為底來做成額飾,上面縫上亮片和珍珠,在耳鬢還掛著小珠子流蘇,綁帶則繫在後腦。胸衣是連身長衣,具有裙子的功能,由兩片長度到膝蓋的長方形棉布製成,相互斜繫於左、右肩上,再繫上腰帶。
立德部落年齡階層男子族服|qudus na Runanay
立德部落年齡階層男子族服|qudus na Runanay
瑪曜工作室
此件為立德部落的噶瑪蘭人於近代民族復名運動時,所重製的噶瑪蘭族男子服飾,過去噶瑪蘭族男子族服為香蕉絲編織的背心上衣,為了讓族服更明亮,較為年輕的族人苦思設計出了新款的族服。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背面圖紋)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背面圖紋)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30s 尺寸│L.93 x W.55 cm 地域│南投縣信義鄉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正面)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正面)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40s 尺寸│L.73 x W.96 cm 地域│屏東縣來義鄉
排灣族陶甕
排灣族陶甕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由屏東縣三地門鄉Tjimur部落峨格‧馬帝靈製作,根據峨格老師的兒子(拉夫拉斯‧馬帝靈)口述,從圖紋的形制與風格推測陶壺完成時間落在1996年前後。此外,陶壺上完整蛇身的頭部較為突出是家族創作特色,且壺身側邊圖紋會配置較多同心圓、蛇側紋。
阿美族女子長袖短上衣
阿美族女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女子長袖短上衣,以黑棉布剪裁而定,於對襟及其兩側貼縫紅布條,以黑棉線縫合。下擺處以白棉線車縫白色緄邊,衣服近下擺處以白與紅色棉布縫接直形紋與波浪紋,另以白色線於布面上繡圖形。
香蕉絲接成織線
香蕉絲接成織線
鄭詩怡 / 攝影提供
族群:噶瑪蘭族
鄒族竹笛
鄒族竹笛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鼻笛是鄒族人常用的樂器之一,鄒語稱peingu no ngʉcʉ(鼻笛),然而它同時也常見於排灣與布農等族。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型制常見於南排灣,又以排灣族大龜文(內文)社群tjakuvukuvulj為最常見的男子穿著之長袖短衣,南排灣語稱為tjaivavaw a kava。服飾上主要的貼飾圖紋腳有帶有二蛇形的直立人像紋,並以米白、紅、綠、橙色線繡出人像五官、胸飾及蛇身紋等圖案。
卑南族長腰帶
卑南族長腰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藏品卑南族語稱為paretr,腰帶部分為綠色斜紋布對折為其寬度,腰帶兩頭有雙面白色十字布上以紅、黃、黑、藍、綠、桃紅等色繡線繡上卑南族的圖紋裝飾,除了與綠色腰帶接縫處,另飾以紅色毛線的流蘇。
卑南族女子長裙(內裙)
卑南族女子長裙(內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為卑南族女子的內裙,根據王勁之、李娜鈴於《穿上彩虹衣-館藏卑南族衣飾》一書中所述,傳統上女子約10歲至15歲時始可穿著此裙,代表女子自此開始脫離兒童階段。內群穿著方式,將帶有刺繡圖案處置於正面下方,由腰部右側包覆至左側,開口朝左,其上再穿著外裙,由腰部左側包覆右側,開口朝右。
火神祭典藍色使者族服|u zikuc nu semilaway a dungi
火神祭典藍色使者族服|u zikuc nu semilaway a dungi
湛賞文化藝術工作室/吳秀梅Siku Sawmah 團隊
1878年在奇萊平原上的戰役事件,迫使撒奇萊雅族隱身於阿美族,直到2007年元月17日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Palamal火神祭典與豐年祭典不同,為撒奇萊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泰雅族北勢群服飾
泰雅族北勢群服飾
詒古原工坊/慕伊阿道工坊
無論是長衣或短衣均為有袖,男子無袖短衣雖然有但較少見。紋樣上,以多色菱形組合成單元方格為特色。在美感上,崇尚細緻的紋樣裝飾與多色變化的風格,織造時多使用細線紗,菱形色紗使用頻繁。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撒奇萊雅族服飾主要使用的四大色系為:深咖啡色、 土金色、暗紅色與藏青色。以土金色為主色,部落領袖也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土地,是部落的根本。此件為撒奇萊雅族2008年正名期間所製作服飾版型,土金色也象徵土地、權力。
泰雅族女子新娘服(正面)
泰雅族女子新娘服(正面)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20 尺寸│L.93 x W.126 cm 地域│苗栗線泰安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