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個藏品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北仔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北仔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頭後面有時會看到沾黏金紙的殘留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花仔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花仔
國立臺灣博物館
「紅花仔」為年輕男性角色,臉部彩繪以紅色為基調,面部無鬚。紅花臉扮演的大多是赤膽忠心的角色,性格較黑花臉穩重。其年齡可類比生行,有年輕無鬚者,如「紅花仔」。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民國60-8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捲支袍、戰巾
傳統布袋戲偶-豬八戒
傳統布袋戲偶-豬八戒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牛魔王
傳統布袋戲偶-牛魔王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孫悟空
傳統布袋戲偶-孫悟空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鐵扇公主
傳統布袋戲偶-鐵扇公主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花仔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花仔
國立臺灣博物館
「青花仔」為年輕男性角色,偶頭彩繪以青色為基調,面部無鬚。青花仔是常用的角色,扮演的大多是奸邪的反派角色,飾演綠林盜匪、地痞流氓等。
傳統布袋戲偶人-包公
傳統布袋戲偶人-包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包公」為北宋名臣包拯的專用偶頭,頭戴黑貂,身穿黑龍袍。包拯為官公正廉明、鐵面無私,故有「包青天」之名。臉部為黑色,額頭上繪有一彎月,以表示包公能下地府,有「日判陽,夜判陰」的能力。由於水滸傳中提及包公是文曲星轉世,故包公的臉譜也常在額上繪有北斗七星做為象徵。
傳統布袋戲偶人-鬚文_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鬚文_八卦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身著八卦衣、頭戴仙巾的鬚文,可飾演《三國演義》之諸葛孔明。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八卦衣、仙巾、孔明扇。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戰甲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戰甲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可飾演《風波亭》的金兀术,為統領兵馬的金國大元帥。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八卦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活嘴黑闊,飾演龐統。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閩南地區樣式。可飾演《龐統獻計火燒連環船》的龐統或飾演樵夫。 搭配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英雄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英雄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英雄衣、線袞、金蔥笠 可飾演《桃花山》的宋金洪,為盤踞桃花山的賊寇之一。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馬掛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馬掛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可飾演《喜鵲告》之禁止伯,為汴梁府之使用人。
傳統布袋戲偶人-田都元帥
傳統布袋戲偶人-田都元帥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骨精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骨精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摻北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摻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傳統布袋戲偶-文奸
傳統布袋戲偶-文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蟒袍、金貂
傳統布袋戲偶人-斜目
傳統布袋戲偶人-斜目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圓匙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線袞、暢舍巾
傳統布袋戲偶人-小笑
傳統布袋戲偶人-小笑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公巾
傳統布袋戲偶人-大頭
傳統布袋戲偶人-大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
傳統布袋戲偶人-缺嘴
傳統布袋戲偶人-缺嘴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
傳統布袋戲偶-人相
傳統布袋戲偶-人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罪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