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08個藏品
《養鴨人家》場景照
《養鴨人家》場景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戲中林家、賴家的場景照。 《養鴨人家》由中央電影公司出品、李行執導、張永祥編劇。1964年12月上映。
《汪洋中的一條船》拍戲工作報告表
《汪洋中的一條船》拍戲工作報告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汪洋中的一條船》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拍戲工作報告表,複寫本。 1977(民國66)年10月7日至民國67年5月2日之間,共97張。 每張都有導演李行、場記黃玉珊的簽名,以及執行製片明驥、中影廠長喻可象的用印。
《母與女》租廠日報表
《母與女》租廠日報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母與女》租用攝影棚拍攝,由中央電影公司逐日開立的製片廠對外租廠動態及場租計費日報表,複寫本。 公司李子達先生(李行的本名),當時中影廠長為喻可象。
《母與女》配音工作報告表
《母與女》配音工作報告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9月《母與女》在中央電影製片廠配音時的逐日工作報告表,複寫本。 場記:李美彌、右側有李融之的簽名。
《母與女》租棚結帳單
《母與女》租棚結帳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母與女》租用攝影棚拍攝,由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開立的結帳單,複寫本。 1970年6月4日,客戶名稱李子達(李行的本名),當時中影廠長為喻可象。
《養鴨人家》內景拍攝預定工作天一覽表
《養鴨人家》內景拍攝預定工作天一覽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央電影公司出品、李行執導的《養鴨人家》製作的內景拍攝預定工作天一覽表,手寫稿,共2張。 依據攝影棚、場景、拍攝內容、工作人員人數、場號匯整, 預計內景拍攝24天、外景28天,共計52天。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導演白景瑞、喻可象、導演李行、策劃胡成鼎(待確認)等人在台中清泉岡外搭景前合影。 《還我河山》於1966年6月在台中清泉崗的高地上拍攝外景。該片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導演李行、─、唐寶雲(飾 璇姑)。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左)和李嘉(右)合影。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左)和李嘉(右)合影。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影士林廠拍攝燕廷歌舞場面合影,左1導演李行(著直條紋襯衫),左2陳國鈞(古裝白眉白鬚),最後一排左為崔福生(飾燕王),右為武家麒(飾燕太子),第三排右2為徐一工(古裝黑鬍鬚)。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還我河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仰角拍攝站在高台上的導演李行(右)和攝影賴成英(左)。 《還我河山》於1966年6月在台中清泉崗的高地上拍攝外景。該片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左)和唐寶雲(右,飾璇姑)。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李行)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導演李行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第三度榮獲最佳導演獎,由王引導演頒獎。 李行上台領獎時致詞:「評審是公平的,因為得了兩次並不表示不能再得,我們需要再接再厲!」成為台灣影史上經典的一幕。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編劇(張永祥)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編劇(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張永祥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榮獲最佳編劇,由胡金銓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陳坤厚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榮獲最佳攝影。
《翠嶺長春》劇照
《翠嶺長春》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左2)演出由吳文超執導、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拍攝《翠嶺長春》。 ※《翠嶺長春》(原名「綠野芳蹤」)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製廠拍製。1955年3月12日開鏡,直到1959年3月25日才上映。
《路》工作照
《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戴著繡有「路」字樣的帽子。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路》工作照
《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站在土堆中。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在中影攝影棚搭景拍攝颱風夜鴨寮淹水場景,導演李行(左)揹著大聲公。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在中影攝影棚搭景拍攝颱風夜鴨寮淹水場景,導演李行揹著大聲公。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在中影攝影棚搭景拍攝颱風夜鴨寮淹水場景,工作人員站在水中布置場地。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在中影攝影棚搭景拍攝颱風夜鴨寮淹水場景。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