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5個藏品
塭豐_社會_IMG_9502
塭豐_社會_IMG_9502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社會
塭豐_生計_005
塭豐_生計_005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生計_011
塭豐_生計_011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環境_012
塭豐_環境_012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環境_009
塭豐_環境_009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廢棄之私設地下水電錶
廢棄之私設地下水電錶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目前仍可見設置在堤岸內的地下水電錶與電桿。可根據電桿之高低,判斷出設置之先後。受地層下陷影響,越早設立之電桿越矮。
塭豐_生計_004
塭豐_生計_004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在收成的時節,塭主需要雇用俗稱「網仔工」的漁工協助。漁工通常以四到五人為一班,一員為班長。圖中的漁工正在收成的是青斑,漁工在池中將長方型「網斗」內的魚分批撈出,辨別尺寸後將合格者丟入池中的「浮籠」,不合格者則丟回池中繼續飼養,直待能賣出好價錢。
塭豐_生計_004
塭豐_生計_004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在收成的時節,塭主需要雇用俗稱「網仔工」的漁工協助。漁工通常以四到五人為一班,一員為班長。圖中的漁工正在收成的是青斑,漁工在池中將長方型「網斗」內的魚分批撈出,辨別尺寸後將合格者丟入池中的「浮籠」,不合格者則丟回池中繼續飼養,直待能賣出好價錢。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3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3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環境_013
塭豐_環境_013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生計_009
塭豐_生計_009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廢棄之私設地下水井
廢棄之私設地下水井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位於海堤內設置之地下水井取水口,現已受泥沙覆蓋。當初設置時未免受到外界的破壞,還以紅磚搭建外牆隔離。
海邊地下水管線
海邊地下水管線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目前仍盤據海堤的地下水管。圖中也可見海堤分隔的兩端路面高低差:堤外沙灘高,而堤內路面低。塭豐村這一側為海水所虎視眈眈。
塭豐_環境_空拍
塭豐_環境_空拍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環境_空拍
塭豐_生計_001
塭豐_生計_001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養殖漁業是塭豐主要的經濟活動,塭豐常見的硬底、水泥池,不若傳統向下挖的土池,硬池的造價高,一平方公尺約一萬台幣。但相較於土池,有著清汙方便、易於維持水質的優點,且高於地表,池底埋有排水設施,較不易受到水災的影響。由於水泥池成本造價高昂,養殖的物種也多以高經濟價值的物種為主。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2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2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4
塭豐_文化與生活_004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生計_002
塭豐_生計_002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社會_008
塭豐_社會_008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社區參訪
社區參訪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子社區活動中心」的用餐場地分一半給參訪社區的成員用膳
大廟
大廟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供奉觀音佛祖的慈慧宮是塭豐村的公廟。據傳在清朝初年,隨渡海來臺的居民隨身攜帶觀音佛祖金身,此後先是供奉於家中。不久,信眾漸多,於是於清道光四年(1824)建廟供奉。此後,於日治時期間第一次重建,並稱之為「慈慧宮」。第二次重建後,由於養殖業發達,地層下陷嚴重,每逢大雨便進水,信眾商議之後決定墊高地基。
塭豐_生活地圖_003
塭豐_生活地圖_003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生計_013
塭豐_生計_013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塭豐_生計_008
塭豐_生計_008
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