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2974個藏品
清張鳴岐瓜型小暖爐
清張鳴岐瓜型小暖爐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清白玉鏤衣雙合牌
清白玉鏤衣雙合牌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清象牙仕女像
清象牙仕女像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清圓型羅盤
清圓型羅盤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銅製木炭熨斗
銅製木炭熨斗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材質為金屬,整體為船身樣式,上方有木柄提手,前方有黑管出煙嘴,後方有S字樣。
黑彩虎形瓷枕
黑彩虎形瓷枕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器施白釉,整體繪有黑彩,枕座形象為一臥虎,造型簡約,枕面上有花卉紋。
龜殼紋木粿印模
龜殼紋木粿印模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龜殼紋木粿印模,印體呈扁長方體,正面陰刻2龜殼紋路印痕,側邊無紋,有把手。
雙園國中教學重點表
雙園國中教學重點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在雙園國中任教時所設計的課程大綱及評量題目
海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婁經緯編織作品。婁經緯的蠶絲編織作品《海》,以蠶絲等天然纖維材質,利用框織的隨意變化自由發揮和編織技法與材質揉雜的效果,使表面具有凹凸起伏的肌理材質感,藉此呈現「海」的壯闊深沈。
織錦喪巾
織錦喪巾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在排灣族的織品中,喪服是最具特色的服飾。喪服的紋飾可顯示穿戴者的身份地位,貴族可用色彩華麗的喪服,平民的喪服通常為白底,沒有任何織紋。在族人的觀念中,喪服是相當尊貴的,尤其是織有特殊紋飾者。原則上這種織品伴隨著使用者的身份存在,絕不會當作聘禮。
織機
織機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泰雅族水平背袋織布機。泰雅族傳統織布機簡稱「織機」,是臺灣原住民族織機中最大型的,主體由整塊木材刨挖而成的木箱,加上一些組件,就可組成一套織布機,又叫做足撐式背帶機,也是水平織帶機的一種類型。其構成機件有:經卷箱、固定棒、分經棒、線綜棒、挑花棒、打緯刀、緯梭板、捲布夾、腰帶。本件共九件。
貴州普定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
貴州普定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苗族蠟花挑花女盛裝衣。由於當地居住於森林裡,故俗稱「箐苗」。蠟花、挑花拼接裝是,背後有一裝飾條。本件應搭配裙穿著。
繡片
繡片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青花繡花樣是將各式圖案綉在一塊布上,作為刺繡圖案的樣本。上面以藍線繡滿各式圖案,也有黑線、紅線,但為數甚少。這些紋樣皆為幾何式圖案,以數紗繡的技法繡成。這種繡法沒有紙樣,全靠死記,以布上的經緯紗線為格子依序算出。
肚兜
肚兜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粉紅和藍緞地,繡有戲曲人物和花草圖案。
 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
繡片視窗:跨越傳統與未來的彩虹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粘碧華指導,群體創作作品來自各地的「刺繡播種工作」學員實驗各式新針法與設計,成為集合創作作品。以個人創新針法排序的圓形小繡片貼飾於柳葉形布
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
刺繡虛擬實境:我以我針繡古今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在地元素作為圖案設計構想,結合教學推廣的多媒體共同創作,以傳統刺繡藝術為基礎,發展出精緻性與實驗性的多樣針法表現,打造如手機螢幕的app 虛擬境界。並從為期數月的刺繡教學成果中,選取學生作品共同組合成為彩虹繽紛的繡片裝置。
豐饒之境
豐饒之境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臺灣島嶼匯聚著豐富多元的內在生命力!透過多種自然纖維的原始質性及古老工藝的延伸,加上在地植物的飽和色彩,交織出原生有機如蠶繭的孵育造型,空間中彼此關係如自由的雲朵,上下牽連成就豐饒之境!
金龍山晨光
金龍山晨光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染色原本是一門工藝,如何將染色工藝提升
金色軍裝
金色軍裝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重現新年穿新衣時,1960 年代小男孩最得意的軍裝回憶。運用電腦緹花梭織的照相寫實效果以及裁縫的技法,將照片中人物的衣服再製出來,承載了照片的記憶而脫離實用性。衣服成為故事或意念的載體,是人的隱喻。
Sophie HONG 時裝藝術 - 大地之衣
Sophie HONG 時裝藝術 - 大地之衣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以布料作為畫布,以薯榔染液渲染出特殊無二之紋路,加上絲質繡製之繫帶,增添作品輕盈之意象。以懸吊方式展出於空間中,展現奇幻多層次的色彩變化,建構蠶絲布料獨具的紋理與觸感。展現設計、藝術、工藝的結合。
徑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路徑是地球的經緯、也是人生的探求。將原本作為織布機控制經線密度的工具「筬」作為整個作品的結構與象徵的核心,讓纖維從其縫隙中互相牽引、放射或拉鋸,形成山勢與路徑。也讓織的過程與整個織機的結構化約在觀眾面前,一起探索與攀登「織者之道」。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3年3月)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3年3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民國63年《全音音樂文摘》嘗試在形式上變化,開本變大,厚度變薄,版面設計、印刷和用紙也更偏向以圖片爲主雜誌。然而似乎頗不爲當時的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年的3月號即決定暫時休刊,並在復刊時恢復原來的形式。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4年1月)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4年1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第2單元 起源與弘揚 虛擬圖02-佛教藝術
第2單元 起源與弘揚 虛擬圖02-佛教藝術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公元⼀到⼆世紀起,佛教藝術更具形象化,⼈們塑造出佛菩薩雕像,敘事浮雕則向信眾展⽰釋迦牟尼佛的⽣平事蹟,為朝聖之⾏帶來啟發。最終,佛像藝術沿海路廣泛傳播,禮拜佛像亦成為主流的修⾏模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