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2974個藏品
莊本立研製大小四筒琴
莊本立研製大小四筒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莊本立研製大小四筒琴。
張繼高與書法家王植波、中廣總經理李荊蓀、畫家高逸鴻在香港相聚
張繼高與書法家王植波、中廣總經理李荊蓀、畫家高逸鴻在香港相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9年11月,左起:張繼高與書法家王植波、中廣總經理李荊蓀、畫家高逸鴻在香港相聚。
時為《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不時出入於臺北機場
時為《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不時出入於臺北機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1年3月,時為《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不時出入於臺北機場。
張繼高由港返臺,離開報社進入中廣公司
張繼高由港返臺,離開報社進入中廣公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3年,張繼高由港返臺,離開報社進入中廣公司。
張繼高離臺赴港
張繼高離臺赴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9年9月,張繼高(前)離臺赴港。
擔任《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
擔任《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擔任《香港時報》副總編輯的張繼高,架著斯文的黑框眼鏡,書卷氣十足。
以「無心柳」知名推廣古典音樂的張繼高,主持一場欣賞會
以「無心柳」知名推廣古典音樂的張繼高,主持一場欣賞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5年7月,以「無心柳」知名推廣古典音樂的張繼高,主持一場欣賞會。
與張繼高共創遠東音樂社的江良規先生
與張繼高共創遠東音樂社的江良規先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與張繼高共創遠東音樂社的江良規先生(1914-1967),對於現代化的音樂經理有他的理念。
張繼高(在《香港時報》任職時與採訪組同事聚餐
張繼高(在《香港時報》任職時與採訪組同事聚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張繼高(右一)在《香港時報》任職時與採訪組同事聚餐。
王沛綸兒子王綽(倉倉)的獨奏會節目單
王沛綸兒子王綽(倉倉)的獨奏會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1
王綽(倉倉)於1951年(右)與1952年(左)的獨奏會節目單。
王綽(倉倉)演奏之速寫,其背後指揮者為王沛綸
王綽(倉倉)演奏之速寫,其背後指揮者為王沛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2
1952年3月31日,王綽(倉倉)演奏之速寫,其背後指揮者為王沛綸(老夏繪,《新生報》,1952年3月31日。)。
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_2
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_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年3月,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
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_1
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5年,王沛綸所編纂之《歌劇辭典》書影。
王沛綸編著之《戲曲辭典》書影
王沛綸編著之《戲曲辭典》書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5年4月,王沛綸編著之《戲曲辭典》書影。
王沛綸故居
王沛綸故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年,王綽攝於王沛綸故居,蘇州南顯子巷安徽會館。
有關王沛綸兒子王綽(倉倉)演奏會的報導與評論
有關王沛綸兒子王綽(倉倉)演奏會的報導與評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關王綽(倉倉)演奏會的報導與評論。
20多歲的王沛綸
20多歲的王沛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多歲的王沛綸。
陳慶松教授苗栗「福星軒」所使用之手抄本
陳慶松教授苗栗「福星軒」所使用之手抄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慶松教授苗栗「福星軒」所使用之手抄本。
與陳慶松只有短暫父子緣份的陳阿欽,戶口名簿上顯示他是奏樂師
與陳慶松只有短暫父子緣份的陳阿欽,戶口名簿上顯示他是奏樂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與陳慶松只有短暫父子緣份的陳阿欽,戶口名簿上顯示他是奏樂師。
鄭美妹的老師梁阿才之住址,陳慶松記載於〈鬧五更〉工尺譜之後
鄭美妹的老師梁阿才之住址,陳慶松記載於〈鬧五更〉工尺譜之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鄭美妹的老師梁阿才之住址,陳慶松記載於〈鬧五更〉工尺譜之後。
陳慶松抄寫之客家八音抄本,內有傳統弦索曲目
陳慶松抄寫之客家八音抄本,內有傳統弦索曲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慶松抄寫之客家八音抄本,內有傳統弦索曲目〈上大人〉、〈賣雜貨〉、〈秀(手)福(扶)蘭(欄)杆〉等。
客家八音「祖師爺」魯國相公之「對聯」,此載於陳慶松的手抄本內
客家八音「祖師爺」魯國相公之「對聯」,此載於陳慶松的手抄本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客家八音「祖師爺」魯國相公之「對聯」,此載於陳慶松的手抄本內。
陳慶松抄寫之北管《龍虎鬥》和客家八音抄本
陳慶松抄寫之北管《龍虎鬥》和客家八音抄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慶松抄寫之北管《龍虎鬥》和客家八音抄本。
陳慶松抄錄之祝壽吉祥話
陳慶松抄錄之祝壽吉祥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慶松抄錄之祝壽吉祥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