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2974個藏品
温隆信 作品集 CD
温隆信 作品集 CD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竹聲有限公司出版的溫隆信作品集封面,共四張 CD:1. 室內樂作品系列 I-溯自東方的情懷 / 2. 傳統中國樂器的現代風格 / 3. 復古風的管弦樂作品 / 4. 打擊樂作品系列 I;頁二為背面,列出曲目。
温隆信 獨照_6
温隆信 獨照_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7 年演出時於後臺。
温隆信 《汐月》CD
温隆信 《汐月》CD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音樂劇《汐月》CD 封面,頁二為封底。
温隆信 獨照_1
温隆信 獨照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0
70 年代,擔任小提琴手的温隆信。
温隆信 《作品 1974》
温隆信 《作品 197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品 1974》樂譜編制說明與演奏位置分配圖,頁二與頁三分別為樂譜第 6 頁與最末頁,彩色筆跡為演奏註記。創作並首演於 1973 年。
温隆信 手足與朋友
温隆信 手足與朋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4 年作品演出後,與弟弟温隆俊、擊樂家北野徹合影。
温隆信 獨照_2
温隆信 獨照_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0
80 年代,論壇講習上的身影。
温隆信 參與齊爾品紀念樂展
温隆信 參與齊爾品紀念樂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齊爾品紀念樂展中與齊爾品夫人李獻敏女士合影。
許常惠與史惟亮合影
許常惠與史惟亮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自巴黎學成歸國的許常惠,一直忙於教學、創作、組織「製樂小集」等活動,對於民族音樂的系統研究,始終未能積極展開,直到史惟亮率先登高一呼,至此開始了兩人攜手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
民歌行旅 第四次採集 臺東縣卑南鄉_1
民歌行旅 第四次採集 臺東縣卑南鄉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歌採集運動盤帶
民歌採集運動盤帶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民歌採集運動相關剪報
民歌採集運動相關剪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史惟亮 與友人於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前留影
史惟亮 與友人於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前留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歷經多方奔走,史惟亮與友人終能看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立。後排左六為史惟亮。
史惟亮與華歐學社負責人合影
史惟亮與華歐學社負責人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史惟亮與幫助他募集音樂書籍資料的華歐學社負責人合影。
展區照片
展區照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搖籃歌
搖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鄒族傳統詞曲 這首歌是採用古鄒語為歌詞,詞意已無人能解。據傳此曲為一首搖籃歌,是婦女揹小孩時經常哼唱的小曲。歌者的母親能完整的唱完此曲,但已過世多年,而演唱者目前僅能記得一段,因此僅摘錄一段她所能演唱的部份。
對唱之歌(八)
對唱之歌(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傳統詞曲 歌詞的內容是以老人平時見面,寒暄對話了方式來唱這首iyahaena。歌詞意思也因都是用古鄒語來演唱,因此無法確實知道逐字之意。
對唱之歌(七)
對唱之歌(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鄒族傳統詞曲 鄒族的iyahaena能演唱者均是部落耆老,這首歌由八位長老(含二位頭目)來演唱,其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是由湯保福先生來擔任領唱,其特色為每段歌詞之後都有一句固定的副歌來反覆。歌詞的部份,也都是淺顯易懂的現代鄒族日常生活用語。
林道生《咔吧嗨之夜》海報
林道生《咔吧嗨之夜》海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林道生阿美族民謠作品演唱會《咔吧嗨之夜》海報(1999年)
林道生《那魯灣之歌》節目單
林道生《那魯灣之歌》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林道生原住民民謠作品演唱會《那魯灣之歌》節目單(2002年5月28日,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
林道生 中國文藝學會頒發榮譽文藝獎章「音樂創作獎」
林道生 中國文藝學會頒發榮譽文藝獎章「音樂創作獎」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林道生於2010年獲中國文藝學會頒發榮譽文藝獎章「音樂創作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