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40個藏品
誰在那兒砍柴
誰在那兒砍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流傳範圍相當廣(中、南排),是極受大人小孩喜愛的童謠,歌詞內容只是大人小孩間的問答,但整曲唱起來相當具有趣味性。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是藉獅子鄉大人常唱的歌謠曲調,套上開場歌詞所組成的歌曲。
你是誰
你是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為問答式的童謠,流傳在泰武鄉平和村一帶。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舞練習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舞練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人的歌舞練習,除了傳統的歌舞之外,因應表演的需求,這種運用「梅花」等這類流行音樂為素材來重新編創的歌舞,也呈現了排灣族人對現代生活的一種適應與詮釋。由於播音設備不佳,所以播出來的音樂聲音很小,但是可以看到排灣族運用舞蹈動作的多樣性。
踏荷好
踏荷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當整個夜晚祭儀結束,跳戲告一段落之後,族人就演唱這首Tahoho(踏荷好),來當作儀式的尾聲。因這首歌的平埔語稱為Tahoho,族人戲稱「跳戲」要結束了,一定要 “踏荷好”,假如 “踏唔好”(跳不好)的話,老祖是會不高興的。
尪姨調
尪姨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當跳戲途中,擔任乩花的尪姨會如神靈附身一般起乩,族人稱為「so a mu」。A mu是「尪姨」之意,當尪姨起乩時,她會不由自主的搓自己的雙腿,並念念有詞,這首「尪姨調」,就是王清香從她長輩處,學會了尪姨起乩的曲調,因此族人稱之為「so a mu」。
跳戲(高音)
跳戲(高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高音的跳戲,由於起音需在較高的音域上,整首曲子唱來,大都吊在高音聲區,族人因之稱為「吊高音」,是族人工認為最難演唱的一首傳統歌謠。「吊高音」的歌謠特性,對於潘金成來說正好是其長處。因此高音的跳戲是潘金成最拿手,也是最自豪的一首歌曲。
跳戲(高音)
跳戲(高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陳清文先生生前在跳戲時,總是擔任曲頭的角色,尤其是1997年的夜祭及祈雨儀式當中。這首跳戲高音部分,他自己個人唱來,吟詠自如,但一加入族人的答唱時,卻顯得獨樹一格。
出公廨寮祈雨歌
出公廨寮祈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陳清文演唱的這首「出公廨寮祈雨歌」,在唱法上與潘美娘領唱的「出公廨寮祈雨歌」大致相同,但由於陳清文是以個人獨唱的方式來唱,加入了相當豐富的「拖腔」,難怪其他族人會認為似有「走音」之嫌。其實,「同中有異」就是民歌擁有活水的一面。
祈雨歌
祈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係北排灣一帶的童謠,歌名雖為祈雨歌,但是後半段卻是相反的祈求太陽出來,所以內容是由兩種不同歌詞所組合起來的歌。
「就又發」的鳥
「就又發」的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是採自平和村,諷刺那個懶惰的人像tjitjik這種鳥一樣,只會搔首弄姿的擺姿勢而不努力工作。
搖籃曲(4)
搖籃曲(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這首歌是北排灣的搖籃曲,大人哄小孩睡覺時,像是對孩子說話,又像是講故事般,很討小孩歡心的歌。
打小米
打小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是平和村的歌,內容敘述一位太太邊打小米邊等他先生的經過。
遊戲歌
遊戲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3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排灣族傳統詞曲 本曲是採集自獅子鄉的遊戲歌,搭配的遊戲類似小孩子玩家家酒,選俊男美女的遊戲一樣。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排灣族婦女穿著其傳統服飾,圍成一圈演唱歌謠並舞蹈,原在外圍的參觀民眾此時也加入隊舞中,一同學習舞蹈。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排灣族婦女穿著其傳統服飾,由一婦女領唱並擔任指揮,領導各部合聲的出現,與曲子抑揚頓挫。
婦女織布歌
婦女織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高樹鄉青葉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寓教於樂的諷刺歌。描述二位少女在織布,可是線團纏繞在一塊顯得非常凌亂,此時媽媽也在一旁織布,她的織線也是零亂不堪。詞意用以說明父母是不會教導子女,如何學習成為很好的男女朋友的,就好像這些凌亂的線絲一般,必須靠自己去揣摩、去體驗,才能領略其中的真諦。
平民對頭目的讚頌
平民對頭目的讚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高樹鄉青葉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憶祖先的教誨
憶祖先的教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高樹鄉青葉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過去青年男女談戀愛時,所唱的回憶祖先教誨的歌。全曲分成三段, 曲調都是在一個基本旋律內以不同歌詞反覆三次。
歡迎歌
歡迎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高樹鄉青葉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對客人來訪表示歡迎的「歡迎歌」,歌詞共分成三段。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同樣的一首《思想起》,歌詞卻可以有很大的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和想法,同一個人也可以因不同場合及心情,而加入不同的歌詞,這也是「曲牌體」音樂的表現特性之一,亦即,歌唱有一個大致上固定的旋律模型,歌詞則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易。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思想起》原是屏東恆春地區流行的傳統歌謠,自從陳達以後,這首歌曲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首台灣民謠。錄音當中這首歌是由婦女演唱,縱使她似乎唱的不是那麼有把握,但是也能即興的加入歌詞,顯示了這首歌原本的一種表現風格與特色。
楓港調
楓港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楓港調》和思想起都是屏東恆春地區流傳的台灣民謠,和思想起的音樂表現方式類同,都是以一個主要的旋律模型為依據,然後加以個人的歌詞即興與變化。
跳舞的歌
跳舞的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一面跳舞一面唱的曲子,前面第一句就像是這首舞歌的前奏一般,接著是五段男子們互相開玩笑的對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