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23個藏品
見許水鴨
見許水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此曲由華聲社學員演唱錄音。曲詩內容為描寫棄婦見鴛鴦水鴨成雙成對嬉戲,內心哀怨惆悵之情。
輾轉亂方寸(清唱)
輾轉亂方寸(清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吳昆仁先生唱唸。
共君斷約(清唱)
共君斷約(清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吳昆仁先生唱唸。
懶繡停針(曲詩)
懶繡停針(曲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吳昆仁先生唱唸。
記當初(曲詩)
記當初(曲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吳昆仁先生唱唸。
輾轉亂方寸
輾轉亂方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此曲由華聲社學員演唱錄音。本曲詩為《郭華》本事,為王月英與郭華相約於相國寺,郭華遇友飲酒醉而不醒,事不得諧,回家後思怨郭華之辭。依情節為梨園戲〈月英悶〉齣之唱辭。
鵝毛雪
鵝毛雪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管音樂傳統詞曲 此曲由華聲社學員演唱錄音,演唱者有十餘年學習經驗。本曲詩來自崑曲《繡襦記》〈蓮花落〉折,故門頭稱為〈崑腔寡〉,為鄭元和落魄街頭所唱,語言夾雜不純正的官話。
南管曲:望明月
南管曲:望明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為「西廂記」張君瑞於月夜思念崔鶯鶯,在書案中企盼之恍惚心情。
子弟戲:販馬記(13之4)
子弟戲:販馬記(13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施和鄭文教基金會贊助、靈安社支持之下,由文化大學(當時為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所演出的子弟戲,劇目為《販馬記》,這一段由旦角演出的的唱腔內容是緊板慢調,或稱為「緊中慢」,是一種拍子快但是唱腔慢的一種音樂表現風格。唱詞內容如下:「聽誰打罷了三更鼓」,「翻來覆去睡不眠,雙手解開雙羅帳」。
子弟戲:販馬記(13之3)
子弟戲:販馬記(13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施和鄭文教基金會贊助、靈安社支持之下,由文化大學(當時為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所演出的子弟戲,劇目為《販馬記》,這一段的唱腔內容主要是哭板,歌詞內容有:「只恨幼年娶妻終年生子」,「到今朝無妻無子,這乃人間三不孝」,「未知生死吉何兇?...」,「我哭一聲李奇好恨」,「為父也甘心,我的兒!」。
子弟戲:販馬記(13之2)
子弟戲:販馬記(13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施和鄭文教基金會贊助、靈安社支持之下,由文化大學(當時為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所演出的子弟戲,劇目為《販馬記》,這一段的唱腔內容主要是平板,內容有:「想前想後無奈何」,「鋼刀放在我心懷,聽啊!誰樓啊!」,「聽誰樓打罷了三更鼓」。
子弟戲:販馬記(13之5)
子弟戲:販馬記(13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施和鄭文教基金會贊助、靈安社支持之下,由文化大學(當時為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所演出的子弟戲,劇目為《販馬記》。這是一段由丑角和小生對白的演出,丑角說閩南語,生角則持「官話」,形成了一種有趣的語言對比。
南管譜:起手板
南管譜:起手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天母南管隊在台北市天母三玉宮的演出,曲目內容為南管音樂的《起手板》。這是南管上四管的演出形態,但影像當中不能完全呈現上四管所有樂器。影像中沒有拍攝到拍板,但有聽到拍板的聲音。
子弟戲:販馬記(13之1)
子弟戲:販馬記(13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在施和鄭文教基金會贊助、靈安社支持之下,由文化大學(當時為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所演出的子弟戲,劇目為《販馬記》。
游龍戲鳳
游龍戲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游龍戲鳳>,則是明朝正德王與民女李鳳的相戀故事。話說正德王微服下江南,於龍鳳店與李鳳相遇,兩人隨即墮入愛河,正德王並冊立李鳳為妃。後來因太后所阻,兩人曾一度分離,然一雙有情人幾經艱苦,終成眷屬。
道教葬儀片段(2之2)
道教葬儀片段(2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道教葬儀儀式。往生者家屬為往生者焚燒紙錢時,道士同時口唸經文,四周可聽到由南管樂器演奏的曲調。
道教葬儀片段(2之1)
道教葬儀片段(2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道教葬儀儀式。在道士口唸經文為往生者超渡的同時,四周坐著一些演奏南管的人員。
包青天(18之11)
包青天(18之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
包青天(18之9)
包青天(18之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中國傳統戲劇是一種藝術化的歌舞劇,它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境地,在許多日常生活上的實際動作,在劇中都要經過美化後,再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因而產生了歌唱化的念白和舞蹈化的身段。
包青天(18之12)
包青天(18之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樂隊的編制不大,通常大約五人左右,分為文場和武場,分坐在舞台的左右兩側﹝武場在左,文場在右﹞。
才子佳人(17之8)
才子佳人(17之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傳統歌仔戲有一出名劇描述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叫做「雜細記」,男主角因家道中落淪為「貨郎」,而與富家千金相識。「雜細」即婦女用的女紅針線、胭脂水粉等化妝品,以及一般家庭衛浴用品肥皂、毛巾等。
才子佳人(17之7)
才子佳人(17之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1)
才子佳人(17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5)
才子佳人(17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戲劇的劇目演出同時也反映著民眾的社會角色與日常生活作息,白天的演出配合祭典,而祭儀常由男性主導,女性則忙於家務或接待賓客,因此觀眾以男性居多,演出劇目多為歷史劇,排場比較中規中矩,多三國志、楊家將等武戲多的劇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