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7944個藏品
煙草盒
煙草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竹編籃,已使用過,外層顏色較深,裡層較淺,盒蓋面採三角編法,編為變化之三角編法,盒底亦同,裡層皆採斜文編法。
背籃
背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竹編背籃,下半部編雙層,外層上下皆採柳條編法,上部較密,顏色較深,下部竹篾較粗,顏色淺,裡層下部採斜文編法,竹篾粗,背籃以一綠色額帶繫尼龍繩繞到正面,底座為原色木座。
嘎巴拉
嘎巴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嘎巴拉為梵語,意即護樂,是大悲與空性的象徵。嘎巴拉碗是修無上瑜伽密舉行的灌頂儀式時用的法器,灌頂的意義是使修行者聰明和沖去一切污穢。製作方式是由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取下其頭蓋骨做成,又稱內供顱器。
佛像掛屏─觀世音
佛像掛屏─觀世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漆木框眾神圖,主神觀音位於正上方,兩旁有善財童子及龍女,中間層為媽祖,兩旁侍立千里眼、順風耳、關公及兩旁的周倉、關平,最下層左側為福德正神及右側司令龕君,中隔著香爐。
煙斗
煙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豐年祭女子祭服包括:頭卷(20722)、女上衣(20723)、內裙(20724)、外裙(20725)、佩袋(20726)、綁腿布(20727)、頸飾(20728)、腰飾(20729)、頭簪(20730)、煙斗(20731)、項鍊(20732)、環形頭飾(20733)、小鈴鐺(20734)等。
外裙
外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阿美族巫師祭服包括:頭飾帶(20735)、上衣(20736)、內裙(20737)、外裙(20738)、綁腿布(20739)、佩袋(20740)、頭飾鍊(20741)、臀鈴(20742)等。材質為化纖及棉布混合,車縫,徐玉蘭製作。
封旨
封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代:清末,朱紅色。木質長型狀,是作法重要的道器,作法時用它來拍打桌面,具有驚嚇邪魔外道,如誦經到一段落也都用它來作節制,它正名為奉旨,就是奉三清道祖或玉皇大帝之旨意。
南管三弦
南管三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上四管樂器之一。直項長柄小圓腹,雙面蟒皮,形體與古時「秦琵琶」相似。音色圓厚低沈,恰與琵琶的清脆鏗鏘相互襯托。彈奏時指法與琵琶相同,但在某些樂曲中,會使用特別的指法,或在琵琶之後半拍出聲。
叫鑼
叫鑼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下四管樂器之一。又名小叫,是木魚與小鑼的組合,左手食指掛住小鑼,拇指與中指執木魚,右手執木片。演奏時拍位擊木魚,撩的後半拍擊小鑼,同時手必須左右擺動。
雙鐘
雙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的下四管樂器之一,又名雙音、雙鈴、雙鉦,銅製無舌小鈴,兩手分執隨節奏碰擊,音色柔和悠揚,猶如空谷迴音。
玉噯
玉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玉又稱哎仔、噯仔、或南噯,為嗩吶類樂器,因其外型小聲音響亮,為南管下四管中所用,音色細膩優雅,平時演出不常用,多在套曲以十音合奏時方用玉噯,以營造熱鬧的氣氛。
三弦
三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三弦又名弦子,為撥奏弦樂器,構造可分為鼓頭、琴杆、琴頭及軫子等部分。三弦通常是以寬扁的撥子演奏,音色柔和,一般用以為戲劇和說唱伴奏。北管使用的三弦是小三弦,主要以伴奏為主。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兩件。
北管揚琴
北管揚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亦稱洋琴、打琴,琴身呈梯形蝶狀,亦稱蝴蝶琴,為擊弦樂器。原為古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明、清時傳入中國。琴箱兩側裝有弦軸、弦釘。演奏時雙手持琴竹敲擊琴弦發音。琴聲悠揚宏亮,音色優美柔和。廣泛用於獨奏器樂合奏、與戲曲伴奏。
南梆子
南梆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梆子為四寸長、二寸高、三寸寬的木頭,中央挖空,有單槽及雙槽兩種。單槽是在梆子的一邊開槽以發出聲響;雙槽則開兩條槽,一上一下、一內一外,且深淺不一,形成兩個不同的共鳴體。演奏時用懸掛於鼓架旁,以木棒敲擊,或是以一手持之,另一手敲擊。
軟板
軟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拍板,又可稱為手板,共有三片,其中兩片綁在一起,另一片則以繩子串起,板子越大,聲音越低。演奏時以手握住一片,甩動另一片使之撞擊而發聲,常與板鼓一起使用。
黃王爺 神像
黃王爺 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尊神像採自澎湖,灰塑,底座杉板外 面糊紙,可知其為代天巡狩王爺。澎湖 之王醮有其特色,譬如迎王之後,常將 王爺供奉數年或數十年後才送王。至於 本尊黃府千歲為何未回天繳旨而流落人 間,仍不清楚。
祭年星符
祭年星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雅浦香蕉絲織布
雅浦香蕉絲織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件為Yap相當貴重的織布,通常是chief喪禮用,或是協商用珍貴賠償品,台灣剩噶瑪蘭族會用香蕉絲織布,太平洋島嶼國其實也不少,可進行比較研究。 chief喪禮用,或是協商用珍貴賠償品.--劉璧榛
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鏃為鐵製,呈扁平六角形,有一細縫口的鏃腳套孔,套在竹桿上,箭桿有三個竹節,末端有一弦槽。
陷機
陷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彈簧為粗製鋼絲構成,夾部有7個鐵齒,帶一短鐵絲的鐵鍊繫在架底,置物板為銅製,一端固定在架上,可活動、司控制彈簧歸位與開關夾部。
陷機
陷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彈簧為鋼製,呈弓形,夾部有15個鐵齒,置物板為鐵製,一端固定在架上能活動、司控制彈簧歸位與夾部歸位,架底接一長鐵鍊。
盾牌
盾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二寬21.7cm木板用藤條拼連成橫截面成v形,盾面呈黑色,有雕刻圖案。人頭在中央,二蛇作頭在上、尾在下曲捲狀在人頭旁相對,人頭與蛇給人立體感。盾下上緣各有山形陰紋與立體竹節紋相對稱。盾右邊有裂痕,盾背有二條藤製盾帶,每帶有三端紮繫於盾牌上。
雕刻大柱
雕刻大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樹幹製,中空,後面有一長洞。正面浮雕,最底下為一人作拔刀狀,右手執刀柄,左手握刀鞘,雙腿為正面表示,其頭左側有一帶葉樹枝,其上有二蛇對稱圍繞一半身人像。上下二人頭均戴帽且五官齊全。蛇頭呈三角狀,有二眼,蛇身以齒文、山形文表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