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7944個藏品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抱二小泥兒之雙面泥偶坐像。有二臉、二手、四腳,前後各抱一個小泥兒。二小泥兒各擁抱泥偶之頸,互相作接吻狀。泥偶鼻略突出,線溝狀眼,有二耳。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泥偶為兩腿分開之坐像,兩手屈向胸前,臉中間突起,兩側向後傾斜。眼睛為二小孔,小孔之上有線溝為眉,鼻子只有二小孔。嘴巴為線溝,耳亦為線溝,右腿破損一半。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泥偶為一背小孩之坐像,泥偶二腿與身成直角坐勢,腳已損手向左右分開,手掌向內手背彎向外,泥偶背略向前傾頭稍向右斜。有耳及耳孔,眼是二深寬線溝,有鼻無孔。下唇突出,口為一圓深孔頭大,小泥偶有耳、眼、鼻、口。
熔銀器
熔銀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為陶製熔銀器,整體為一狹長之圓滑方形,器身高為2公分,其中央另塑一較小之橢圓形溝槽,其槽口緣特地塑高微凸,以利盛裝熔銀之用。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坐像泥偶,右掮一豬,泥偶背向前略傾,鼻子略突有二道線溝,腳指有三道線溝手指為四道線溝,豬是仰著掮,四肢合在一起二耳有孔,眼鼻嘴都是線溝。
潛水鏡
潛水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鏡片用玻璃製成、鏡框用竹子製成,長4.2cm,連接兩鏡架已斷,後有一麻繩繫一黑色橡膠相連
泥偶
泥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泥偶頭戴盔,身穿甲,偶像為走路姿勢,眼細長高鼻,鼻孔深,唇薄大,兩耳向外張,長臉形,頸粗大,一臂已斷,另一手臂無手,兩腳一前一後成行走狀(盔已散失)。
石錛
石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錛:一種向內砍刺﹑削平木頭的工具。柄長,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頂端有斧刃。青銅錛始見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有不少流傳至後代。亦稱為錛子﹑錛鋤。
石錛
石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錛:一種向內砍刺﹑削平木頭的工具。柄長,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頂端有斧刃。青銅錛始見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有不少流傳至後代。亦稱為錛子﹑錛鋤。
石錛
石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錛:一種向內砍刺﹑削平木頭的工具。柄長,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頂端有斧刃。青銅錛始見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有不少流傳至後代。亦稱為錛子﹑錛鋤。
石錛
石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錛:一種向內砍刺﹑削平木頭的工具。柄長,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頂端有斧刃。青銅錛始見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有不少流傳至後代。亦稱為錛子﹑錛鋤。
石錛
石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錛:一種向內砍刺﹑削平木頭的工具。柄長,體呈單斜面或雙斜面,頂端有斧刃。青銅錛始見殷商,春秋戰國時數量增多,有不少流傳至後代。亦稱為錛子﹑錛鋤。
小陶壺
小陶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小陶壺為淺褐色。面粗底小腹大,頸部之下周圍一圈有花紋,壺口已破不整齊,壺下方有一破洞。依據1960年任先民先生〈台灣排灣族的古陶壺〉文中記載,本陶壺原屬華加納先生所有。
木琴
木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樂器。由若干長短不一的短木條編排成。原分四排,現多為兩排。以兩根小木槌擊奏,亦有在木片下裝設金屬共鳴管,發音更為嘹亮。
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樂器名。一種簧管樂器。用十三至十七根裝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氣管,裝在一個鍋形的底座上製成。演奏時以口接於吹管,分別以指按簧管,吹之發聲。聲音的產生係當空氣經過吹口,震動了在細竹管基部的簧。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安平壺
安平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安平壺即宋硐 (Ceramic Pot)。民間亦稱安平壺,相傳是鄭成功打荷蘭人時用的火藥罐,在安平區常有出土,民間將其作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用來祭祀阿立祖,而成為拜壺民族而馳名。
包公
包公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包拯(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剛直,歷官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時人比其為黃河清。當時京師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諡孝肅。亦稱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公、包青天。
順風耳(大)
順風耳(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千里眼之弟。相傳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媽祖所收伏的妖怪,後成為媽祖座前的兩大神將。紅面獠牙,耳聽八方,能聽到極微之聲音,因此陪侍媽祖身旁,為她耳聽四方哀告。
順風耳(中)
順風耳(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千里眼之弟。相傳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媽祖所收伏的妖怪,後成為媽祖座前的兩大神將。紅面獠牙,耳聽八方,能聽到極微之聲音,因此陪侍媽祖身旁,為她耳聽四方哀告。
順風耳 神像
順風耳 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千里眼之弟。相傳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媽祖所收伏的妖怪,後成為媽祖座前的兩大神將。紅面獠牙,耳聽八方,能聽到極微之聲音,因此陪侍媽祖身旁,為她耳聽四方哀告。
供杯座台
供杯座台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供杯座台即薦盒,或稱饌盒,是放置供品的器具,一般置於供桌中央、香爐之前,其上方為一平台,用以放置酒杯(通常為三只)作為獻爵(獻酒)之用。材質多為木質或錫製,其形式多樣,上面的雕刻裝飾則以吉祥圖案為主。
杯筊
杯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杯筊為祭拜時所使用的器具,是人向神訴願時,神明作為回應之用,如二片相反稱聖筊,表示應允;如兩面向上為笑筊,表示說明不清、神佛主意未定,應再請示;若兩面向下則為陰筊,表示神佛不從,得再誠心祈求。
杯筊
杯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杯筊為祭拜時所使用的器具,是人向神訴願時,神明作為回應之用,如二片相反稱聖筊,表示應允;如兩面向上為笑筊,表示說明不清、神佛主意未定,應再請示;若兩面向下則為陰筊,表示神佛不從,得再誠心祈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