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青花竹葉紋碗
青花竹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近底處折腹,直圈足。內底心描繪青花雙線圈紋,外器壁繪飾竹葉紋,青花鈷料偏灰青。該類型常見於美國華人聚落遺址,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應為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閩南或粵東地區的貿易瓷器。
紅彩蝦紋盤
紅彩蝦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盤身以壓模製成胎體,因盤形橢圓如腰子而得名,胎色白,寬平沿,短邊有花口,淺弧腹,盤心平,圈足。盤底有製造商印「永」。此盤應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盤沿帶花梳齒狀環狀圖案與盤心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亦有彩繪藍色草葉裝飾。
紅釉人物像湯匙
紅釉人物像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人物像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人物像為壽翁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人物像」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壽翁象徵長命百歲。福、祿、壽為天上三吉星,福,象徵五福臨門;祿,象徵高官厚祿。
淡藍釉碗葫蘆紋壽字紋淡青仔碗
淡藍釉碗葫蘆紋壽字紋淡青仔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碗底較淺而寬,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青色釉彩,器身以青花鈷料畫上兩組簡單竹葉,粉紅點彩,並以褐彩描繪粗筆竹幹與井字形,筆意充滿生動變化。外器壁近底處再施一道弦紋。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碗口的青色不是早期的青花色料,而是由氯化鈷做成的色料。
三色子蛋杯
三色子蛋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當代陶瓷工藝蛋杯,屬於工業化量產製品。杯體上部類似一般高口小酒杯,平口圓唇,無把,下接高圈足。下部為米白色,上部與杯內褐色。坯體灰黃,屬於低溫的石陶器。蛋杯是為了盛裝白煮蛋而特製的一種歐美餐具。「三色子」指的是下部為淺米黃色、上部深咖啡色,接連部位兩色相疊的歐美風格。
青花竹葉紋碗
青花竹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流行生產的青花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圈足外直內斜。採壓模成形、釉下彩繪之後,施釉高溫燒製而成。胎體厚重,全器除圈足與澀圈外幾乎滿釉,圈足刮釉露胎,胎土呈灰黃色,沾有窯沙,外底心、圈足有龜裂痕。碗內壁素面無紋,碗心與器壁使用痕明顯,口緣下方大片汙漬痕。
綠釉褐彩碗
綠釉褐彩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鶯歌製飯碗。口沿微敞,圓弧形碗壁,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扇貝紋與天女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綠釉,器身一側有流動褐彩,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彩繪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黃色,全器除圈足之外全器內外壁施罩透明釉,釉層薄稀且施釉不均,器壁內外局部未及釉。口部略呈歪斜,器形不夠端正。釉料品質不佳,似為白色的粗糠石灰釉。
青花綠彩折沿口碗
青花綠彩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餐具流行彩瓷的年代,鶯歌地區製作,專門供應小吃攤使用,業者稱為「生意碗」的小吃碗。碗的形制極具特色,坯體厚重,大撇口碗折沿口邊寬寬大大的,碗下腹腰線收縮,底部狹窄,視覺上看似食物容納份量多,實則盛裝有限。許多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米苔目、刨冰等店家愛用的餐具。
青花纏枝花卉星芒紋盤
青花纏枝花卉星芒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斜直壁,圈足。內器壁描繪纏枝花卉紋,內底心一道澀圈,內底心中央處描繪一星芒紋,外器壁口沿下方與近底處各裝飾一道青花線圈紋。除圈足著地處與內底心澀圈之外,全器滿釉。胎色偏灰色,青花鈷料發色偏靛青。圈足斷面處呈三角形,製作工藝鮮明。該類型為臺灣地區常見的清末民初時期青花品項,民間俗稱為「客家碗」。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蝦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餐桌上有魚有蝦,象徵富裕,此外,蝦的腰呈鎧形,而又能自由彎曲,並有很大的跳動力,所以寓意時來運轉與順利。
紅地人物繡百褶裙
紅地人物繡百褶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紅裙產自臺中霧峰,裙腰為米色布,接合兩片裙幅,有些許污漬,腰側有斷裂的繫繩,裙子內裡襯布也為紅色。裙面裝飾部分,裙門做貼布挖雲,兩側各做八條雲頭天青飾條柱子,在雲頭處繡有盤長紋,在裙門、緄邊的繡樣部分主要為亭台樓閣、童子紋、八寶紋。貼布挖雲與飾條柱子為馬面裙常見的裝飾手法。
青花靈芝花草紋碗
青花靈芝花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撇口,圓唇,斜壁,近底處折腹,直圈足。內底心描繪青花雙線圈紋,外器壁繪飾纏枝靈芝紋,唇口以青花塗滿,青花鈷料偏灰青。該類型為臺灣地區常見的清代青花品項,靈芝草花紋碗多裝飾碗、盤、杯餐飲用器,其年代跨距從十八世紀延續至二十世紀,眾多窯址皆有生產。臺灣傳世品與海內外考古資料皆有案例。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同典藏品2004.003.1511、2004.003.1516。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敞口、圓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口沿微歛,器壁飽滿,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押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折肩,直立器腹,平底微內凹。器肩拍印豎線紋,器腹上半部裝飾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紅褐胎,胎質粗糙,上、下身各自拉坯成形再上下接合,器腹中央可見明顯的接合痕跡。全器外器壁施罩醬釉,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青花粉紅彩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彩繪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外幾乎滿釉,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灰色,沾黏窯沙。碗內器壁素面無紋,碗外器壁上緣一隅裝飾青花粉紅彩花卉紋,青色鈷料繪葉,粉紅彩描寫花朵。畫法簡略,紋飾母題幾乎無法辨識。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炊煮用陶鍋器蓋。胎質呈紅褐色,頂部平坦,下擺為斜直線,呈倒三角形,蓋面中央黏以小土條作為蓋紐。器蓋原本也貼附有春聯,惜已破損。與器身2003.001.0324.0001配套。
褐釉聳肩陶甕
褐釉聳肩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短直口、聳肩、肩以下斜直內收成平底的褐釉甕。器身最大徑在折肩部位,肩部以下斜直腹身,平底。內外器壁施褐釉,施釉面不均,大面積無釉,呈灰色,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支燒痕。同類型製品可見於1822年沉船得順號(Teek Seeum)出水遺物。推測主要流行年代於19世紀,中國華南地區製品。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白瓷彩釉印花花卉紋圓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唇侈口,弧壁淺腹,圈足露胎,碟心壓模凹陷。全器釉色潔白瑩潤,口沿以金彩繪弦紋裝飾,內壁轉印彩釉相對花卉紋,底襯淡色釉繪成的陰影,是早期日本瓷器與臺灣瓷器常見之描繪方式。碟心壓模凹陷處應是為配合杯、碗的放置,顯示此件原先為搭配杯碗之底器。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黃,內外施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紋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手繪加彩點出蝦眼並於蝦身塗色,可見快速上彩痕跡。蝦鬚短於彎曲蝦身,近蝦背口沿處有紅彩沾染。
醬釉提樑注壺
醬釉提樑注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粗質的紅陶土為胎,全器光素,並未飾以龍紋。器腹為略扁的圓形,最大直徑在腹部,拉坯的痕跡明顯。短流嘴,做得並不工整,口部縮小,修成斜尖形,以利引水。上方豎一提樑,稍事切割,以利把握,未加任何修飾。注壺器蓋,也是以手拉坯製成,底部用工具斜切成三角形,沒有做成圈足以嵌進壺口。
黃褐釉直壁素面陶甕
黃褐釉直壁素面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折肩,直壁,平底,器身自肩腹交接處垂直向下,於腹部下半斜收至底部。器身外肩部有二圈因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肩部上方近口處陰刻雙線圓框及「万」字,和陰刻單線方框及數字「49」,腹部上壁陽刻雙線方框和「紅露酒」字樣。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以壓模製成胎體,盤沿環狀圖案與盤裡兩隻魚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亦有彩繪藍綠草葉裝飾。底部中央有一圈橢圓形矮圈足,中央有「淡江磁器」綠色印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