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紅藍棉質圓形八卦圍涎
紅藍棉質圓形八卦圍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圍涎是嬰幼兒的口水兜。本件圍涎為雙層結構,背面以紅棉布製作,正面以藍色、紅色棉布搭襯黑色及部分藍印花布製成圓形八卦的造型,開口處以紅色棉繩作繫綁,整體型態明亮而具特殊寓意。
黑地繡花瓜皮帽
黑地繡花瓜皮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色為底,以瓜皮帽的形制為主,加上風帽的護頸部分。帽頂以藍色布片縫製成瓜皮帽造型,布片上以藍、紅、粉等色線纏繞出花卉與鳥類紋樣,接縫處縫有白底織帶,鈕結為紅色布塊製成的圓形小球,略褪色,並有汙漬痕跡。
大紅地球頂貼布繡花風帽
大紅地球頂貼布繡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球頂貼布繡花風帽,以紅布為底,以彩布和彩線於帽身拼貼出蟬、蝴蝶、浮雲等紋樣。帽前緣鑲長方形布片,其上繡有流線幾何圖形與魚的紋樣。帽頂縫衣黑、白雙色花形布片,頂中央綴一小圓球,狀似球果,表面繡盤長紋、昆蟲紋等小圖案。帽後鑲二條灰色飄帶左右交叉相結。
寶藍地花卉紋刺繡䲭鴞帽
寶藍地花卉紋刺繡䲭鴞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寶藍色為底,繡有各式花卉紋樣,帽頂的鈕結與帽圈後方使用布片縫製出立體的蓮花造型,鑲有金色布邊,帽緣與帽頂相接處部分鏤空,內裡為紅色。帽前的繡片為䲭鴞造型的布片,左右各掛有一串珠飾與粉色流蘇,帽圈後方下緣接有黑色流蘇,以及黑色流蘇編製而成的辮子,代表頭髮。
紅棉地繡花飾褲組
紅棉地繡花飾褲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紅棉地繡花飾褲組,共1組2件。以紅色棉布製成筒狀,上半段無繡花裝飾,下端近開口處縫繡上兩隻黑色貼布彩蝶,邊角處以粉綠色緞面採貼布挖雲技法裝飾。整體繡紋採釘繡、圈金技法完成。飾褲下邊面飾以三條織帶,開口處與下端邊緣以黑色織帶绲鑲,上端開口兩邊分別加縫一綠一紫織帶,做綑綁固定之用。本件屬短形飾褲。
紫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
紫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藍紫色為底,帽緣以黑色和淺藍色與粉色織帶雙緄邊,部分織帶可見磨損痕跡。帽頂以盤金繡法繡出花卉紋樣,延伸至後腦杓處,護頸呈波浪狀,亦使用盤金繡法繡出花卉紋樣並緄邊。右護耳下方有一圈環,內裡為紅色,可見繡花的線頭痕跡。
黑棉地圓形開光彩繡圍涎
黑棉地圓形開光彩繡圍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圍涎是嬰幼兒的口水兜,有日常生活使用的簡單形式,也有搭配禮服的精美刺繡款式。
寶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
寶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寶藍地盤金花卉紋繡花風帽,寶藍色為底,帽緣以黑色和粉紅色織帶雙緄邊,織帶上以綠色線繡出葉子紋樣。頂蓋似狀元帽的屋脊造型,帽頂以以盤金繡法繡出花卉紋樣,護頸呈波浪狀,黑色緄邊,亦使用盤金繡法繡出花卉紋樣。內裡為紅色,左護耳下方繫有一金色緞帶,推測本為繫帶。
白棉地黑色貼布繡圍涎
白棉地黑色貼布繡圍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圍涎是嬰幼兒的口水兜,有日常生活使用的簡單形式,也有搭配禮服的精美刺繡款式。
深咖啡絲質團花對襟男褂
深咖啡絲質團花對襟男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褂,通常是對襟的服裝,形制較袍為短,較襖為長,一般穿著時是罩在袍、襖之外,男女均可穿著。衣長至膝蓋地的款式,用於行禮者,稱為「長褂」(另外,綴有補子者,又稱補褂,是上朝或視事的公服),長至胯者,用於出行者稱為行褂(亦稱馬褂) 。
黃褐絲質圓領對襟領衣
黃褐絲質圓領對襟領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清代皇室貴族或官員的禮服一般是沒有領子,穿著禮服時必須在袍褂等外衣上另加上一層硬領,這種短衣加上領子,又稱為「領衣」,因其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
粉橘地花卉紋筒裙
粉橘地花卉紋筒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橘紅絲緞花形彩繡圍涎
橘紅絲緞花形彩繡圍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圍涎是嬰幼兒的口水兜,有日常生活使用的簡單形式,也有搭配禮服的精美刺繡款式。本件圍涎以七枚繡片所組成,外型輪廓猶如花朵盛開的造型。每枚飾片皆以咖啡色絲緞包緄緣邊,各飾片間以絲線藏針縫結合固定,領圍處以黑色絲緞包緄,背面則以淺灰色棉布做襯底。
紅底印花筒裙
紅底印花筒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紅底印花筒裙使用藍色裙腰,上面縫綴有兩條細織帶,裙擺部分的印花看似繁複,但因為是採用有規律的幾何方式組合,所以不顯雜亂,圖樣上,傳統女裙多以織繡呈現,此件筒裙則是以印染方式營造織繡的效果,顯示製作時間較晚,裙擺不另做包邊,而是直接將裙襬內褶做包邊。
磚紅棉質曲領交襟童衣
磚紅棉質曲領交襟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童衣屬於矩(曲)領、交襟、長袖外衣,矩領以直布條製作,交襟內掩為接襟一片三角形布塊(通常為節省布料而使用接縫形式),脇邊腋下有開口,方便領片下端之布帶穿透繫綁。
桃紅綢花鳥紋西式筒裙
桃紅綢花鳥紋西式筒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桃紅綢緹花筒裙的米白色裙腰上有釦絆,在紋樣上,除了裙面有些微破損以及污漬,裝飾上,除了綢緞本身的八寶暗紋緹花,僅簡單以緞面繡在裙下擺中間處做花鳥紋,裙擺下緣縫綴有穗子,走動時會隨之擺動、搖曳生姿。
橘紅絲質緹花曲領交襟童衣
橘紅絲質緹花曲領交襟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童衣屬於交襟、矩(曲)領、長袖的絲質緹花兒童外衣,交襟內掩短襟形式,右脇邊腋下以布帶繫綁,整件服裝和綁帶皆為雙層結構,華麗精緻。緹花圖案是大大圖案的唐草紋,這是1930年代日本輸入臺灣的布料,圖紋和色彩都非常亮麗。
藍絲質大襟箭袖男長袍
藍絲質大襟箭袖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裝為藍絲質箭袖男長袍,右開大襟,袖口剪接一塊馬蹄形袖口,這是清朝滿族服裝的「箭袖」形式,又稱為「馬蹄袖」,是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時射箭護手背的袖口配件,有實用的價值,但是並非只有冬季服裝使用,形成一種滿族男性服裝的不忘祖訓的配備。
靛藍色鐵湯匙
靛藍色鐵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靛藍色鐵湯匙,表面生鏽帶有鏽斑,為日治時期吃冰使用的湯匙。
靛藍色鐵湯匙
靛藍色鐵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靛藍色鐵湯匙,表面生鏽帶有鏽斑,為日治時期吃冰使用的湯匙。
黑色鐵湯匙
黑色鐵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色鐵湯匙,表面生鏽帶有鏽斑,為日治時期吃冰使用的湯匙。
鐵灰色鐵湯匙
鐵灰色鐵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鐵灰色鐵湯匙,表面生鏽帶有鏽斑,為日治時期吃冰使用的湯匙。
褐釉蓋碗
褐釉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折沿口,斜弧壁,下接圈足。全器以轆轆拉坯製作,再加以修飾,器身留有明顯的弦紋。紅土胎,內外施罩褐色透明釉,未加彩繪,外器壁近底處與圈足露胎。口沿外折以承蓋,但蓋子已經佚失,造型具有日本風味,這種蓋碗屬於日本式的「丼碗」,有特定的銷售對象。一般臺灣民眾並不使用這類餐具。
墨綠絲質團花大襟男長袍
墨綠絲質團花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臺灣清朝以後,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墨綠色緹花絲質布料,有「五福捧壽」的團花圖紋,內裡用藍色棉布製作,裡布下襬以表布包縫,結構緊實而完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