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方勝糕印頂蓋印
方勝糕印頂蓋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勝型糕印之頂蓋印,外形呈菱形,頂部帶鈕,印面中央雕方勝紋。
長條板四圓糕印上組件
長條板四圓糕印上組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四圓形糕印上組件,為帶有4個半圓形缺刻的木片,本件為糕印的脫模組件之一。該件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四圓糕印下組件
長條板四圓糕印下組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四圓形糕印下組件,為帶有4個半圓形缺刻的木片,本件為糕印的脫模組件之一。該件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組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四八角形糕印,共1組2件,推測為脫模用之配件,一次可壓印四枚八角形糕。上下組件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模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四八角形糕印模,長條形木片於長邊一側雕刻內凹的半形八卦,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模
長條板四八角糕印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四八角形糕印模,長條形木片於長邊一側雕刻內凹的半形八卦,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長條板三菊花糕印開光蓋板
長條板三菊花糕印開光蓋板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三菊花形開光蓋板,主要作為印糕的脫模組件,其中一花形枚斷損。蓋板兩側各有一孔洞,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凸鈕,以防滑移的作用。
醬釉方形陶罐疊燒組物
醬釉方形陶罐疊燒組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短頸內縮,斜折肩,直立器腹,平底,整體器形近呈方形。紅磚胎,夾砂顆粒明顯,以手拉坯成形,全器素面無紋,內外施作醬釉。入窯燒製時為節省空間,通常採取疊燒工藝,陶罐的上方先覆蓋另一件倒置的陶盤,陶盤口部罩進下方陶罐的罐口,然後再在陶盤平底上方,擺置另一件陶罐。
醬釉壓印線紋方形陶罐
醬釉壓印線紋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扁圓唇,頸部內縮,器壁直立,肩部略呈圓弧形,平底。以手拉坯成形,器肩拍垂直的直線紋,器腹拍上橫的直線紋,器腹以下保持素面無紋。全器內外施罩醬釉。日治至戰後初期臺灣苗栗等窯場生產這類方形罐,經常做為醃製豆腐乳使用。該件器物外器壁留有黑色液體使用痕跡。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短頸內縮,斜折肩,直立器腹,平底,整體器形近呈方形。紅磚胎,以手拉坯成形,全器素面無紋,內外施作泥釉。燒製時可能由於燒成溫度過高,或者上面產品過重,土坯被燒軟了,不勝重量負荷,以至於產生歪斜,一側口緣嚴重塌陷。臺灣製品,極可能為沙鹿窯,待考。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扁方唇,短頸內縮,折肩,斜直器腹,平底。器形上,長寬比例趨近,看起來有矮胖之感。紅磚胎,以手拉坯成形,全器素面無紋,內外施作醬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燒製時可能因為燒成溫度過高,或者上面產品過重,土坯被燒軟了,不勝重量負荷,以至於產生歪斜,一側口緣塌陷,但無損使用。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短頸內縮,斜折肩,直立器腹,平底。整體器形近呈方形。紅磚胎,以手拉坯成形,全器素面無紋,外器壁施作醬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燒製時由於燒成溫度過高,以至於器身略作歪斜,而且一側器壁嚴重龜裂。臺灣製品,極可能為沙鹿窯,待考。(臺灣沙鹿?)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扁方唇,短頸內縮,短折肩接弧身,平底。器形上,長寬比例趨近,看起來有矮胖之感。紅磚胎,以手拉坯成形,全器素面無紋,扁方唇與內器壁施作醬釉,外器壁無釉,口緣剝釉嚴重。器身半邊歪斜,但無損使用。臺灣製品,極可能為沙鹿窯,待考。(臺灣沙鹿?)
鐵茶壺壺身
鐵茶壺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體包括壺身、嘴(流)、提把等部分。壺身為橢圓球狀、平底,緣口兩側有心形葉狀紋飾,流為三彎舌口嘴,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並以籐皮纏繞。茶壺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鐵茶壺壺蓋
鐵茶壺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蓋為圓形,內部直徑略小於壺口,蓋鈕為圓柱體橫置於蓋子中央,形似竹節,但已風化模糊,與蓋子銜接處有鐵鍊相繫。壺蓋可防止蚊蟲、灰塵等異物掉入,亦有保溫效果。
素燒龜殼紋陶甕
素燒龜殼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短頸內折,圓肩,凹底,腹部與肩部交接處凸出,圓弧形向下斜收至底部,單側肩腹歪斜,此因為上層陶器過重,燒製時無法負荷重量所致。外器壁上半肩部至腹部上方壓印六角形龜殼紋,器身外肩部一處上褐色釉,其餘部分皆無釉,胎色褐紅,火候控制不佳,局部燒製成黑色。依器形和紋飾推測為沙鹿窯廠製品。
醬釉直壁壓印紋陶甕
醬釉直壁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口,圓唇,短頸,折肩,直壁,凹底,器身自肩腹交接處垂直向下,於腹部下半斜收至底部。
褐紅釉素面陶甕
褐紅釉素面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扁尖唇,短直頸,斜肩,平底,腹部與肩部交接觸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器身一側明顯凹陷,此因為上層陶器過重,燒製時無法負荷重量所致。器身外上褐紅釉,釉厚薄不均,腹部下方近底部處可見釉自上淋下的痕跡,器身內部與器底無釉,胎色褐紅。器底內部有一橘紅色橢圓痕跡,外器壁可能因火候控制不佳,部分燒製成黑色。
深褐釉壓印紋陶甕
深褐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短頸,平肩,凹底,腹部上半部凸出,中央向下斜收至底部,整體呈心形。器身內外上深褐色釉,器底無釉,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露出褐紅胎色。肩部與腹部交接處壓印三條環狀旋紋,腹部凸出處有一破損孔洞。
深褐釉螺紋陶甕
深褐釉螺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扁尖唇,一側略歪,短頸內凹,圓肩,凹底,腹部中央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器身外上半肩部至腹部壓印「螺仔花」的同心圓紋飾,近底部有拉胚痕跡。胎色褐紅,口部與肩部有深褐色釉自上淋下的痕跡。
褐釉素面陶甕
褐釉素面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頸呈弧形,平底,腹部中央凸出,圓弧壁,整體成橄欖形,肩腹單側歪斜。外器壁肩部陽刻一大一小單線圓框,大圈內陽刻「合記」字樣及數字「54」,小圈內陽刻數字「8」。器身外上深褐釉,器身內與器底無釉,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外器底邊緣有多處碰撞凹痕及一三角形補丁。
褐紅釉素面水缸
褐紅釉素面水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方唇,唇下壓印一圈凹痕,平底,器身渾圓寬大,腹部中央以下圓弧內收,近底部為斜直狀,左右高低不一,造成一側略微歪斜。器身外上褐紅釉,近底部、器身內部與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腹部有兩塊灰白色補釘痕跡。
幾何紋青花陶碗
幾何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碗。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三組幾何紋,胎質偏灰,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碗內器面有落灰痕跡。除圈足著地處以外,全器滿釉且釉層厚,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為製作工藝特徵。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普見於臺灣。
幾何紋青花陶碗
幾何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碗,碗外器壁近底處略作方折。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四組幾何紋飾,胎質偏灰,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以外,全器滿釉且釉層厚,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為製作工藝特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