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霧峰林文欽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
霧峰林文欽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根據本館藏品來源資料,本件為清光緒帝賜予霧峰林文欽之寶藍絲緞盤金刺繡蟒袍,林文欽(1854年-1900年),諱萬安,字允欽,號幼山,霧峰林家林奠國之三子,為林獻堂之父。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人,因家族協助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以及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越南戰爭捐鉅款助軍。
清代黑絲緞對襟五品補服
清代黑絲緞對襟五品補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清代男子職官正式禮服為「補服」,服裝樣式為無領、對襟,形式比袍短類似馬褂但比馬褂長,袖端寬大平直,前後左右四開裾,因為前胸與後背各補綴一塊彰顯文武官位職等的補紋,所以又稱為「補褂」。
麵茶壺
麵茶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煮水用之水壺,壺形成圓錐狀,上窄下寬向上逐漸內縮;壺肩斜向內縮,壺身上方兩側焊接一對用來安裝提樑的繫鈕,再用螺絲將ㄇ型圓條提樑裝在繫鈕上,不與壺身固定可向左右擺放。有壺蓋,蓋成扁圓筒狀,蓋面較寬且有一小洞,推測原有提鈕但已佚失。
壺身
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形成圓錐狀,上窄下寬向上逐漸內縮;壺肩斜向內縮,壺身上方兩側焊接一對用來安裝提樑的繫鈕,再用螺絲將ㄇ型圓條提樑裝在繫鈕上,不與壺身固定可向左右擺放。壺嘴細長且直,一銅條前有一環套住壺嘴並與繫鈕焊連;壺嘴與提樑的材質與壺身相同但非一體成形,皆為分開製作後焊連。
朱泥筒式茶壺
朱泥筒式茶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圓唇,短直頸,斜肩,筒形器身,三彎形壺嘴,器肩兩側置拱形繫耳,中有穿孔,綁上金屬線,有提樑作用。朱泥胎土,轆轆拉坯成形,再接合附件。折沿盤式器蓋,採壓蓋形式,將壺蓋覆蓋於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於壺口外徑。紫砂壺或朱泥壺的名稱,往往與其壺的形體造型有關,這類筒形壺身,經常被稱為洋筒壺。
輕銀茶壺
輕銀茶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分成筒身、蓋、嘴(流)、提把等部分。筒身為圓球狀、底有圈足,上覆有蓋子,蓋子中央有圓環,流為平口直嘴,二個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茶壺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輕銀茶壺身
輕銀茶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體包括筒身、嘴(流)、提把等部分。筒身為圓球狀、底有圈足,流為平口直嘴,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雙環提把。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鋁茶壺壺蓋
鋁茶壺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蓋為扁圓形ㄇ字狀,內部直徑略小於壺口,蓋的上方中央有圓形環鈕,便於拿取。壺蓋可防止蚊蟲、灰塵等異物掉入,亦有保溫效果。
壺蓋
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扁圓筒狀壺蓋,蓋面較寬且有一小洞,推測原有提鈕但已佚失
朱泥筒式茶壺壺身
朱泥筒式茶壺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圓唇,短直頸,斜肩,筒形器身,三彎形壺嘴,器肩兩側置拱形繫耳,中有穿孔,綁上金屬線,有提樑作用。朱泥胎土,轆轆拉坯成形,再接合附件。紫砂壺或朱泥壺的名稱,往往與其壺的形體造型有關,這類筒形壺身,經常被稱為洋筒壺。
朱泥筒式茶壺壺蓋
朱泥筒式茶壺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折沿盤式器蓋,採壓蓋形式,將壺蓋覆蓋於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於壺口外徑。
朱黑雙色太極紋木飯桶
朱黑雙色太極紋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二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窄,上方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外側上半部漆上朱紅色,下半部漆上黑色,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外側漆上朱紅色,並繪有太極圖樣,內側亦保留原木色。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窄,上方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上半部和桶蓋邊緣塗上朱紅色漆,桶身下半部和內側保留原木色,桶蓋外側正中央可見一紅色圓形圖樣。
醬釉提樑注壺壺蓋
醬釉提樑注壺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注壺器蓋,也是以手拉坯製成,底部用工具斜切成三角形,沒有做成圈足以嵌進壺口。蓋面中間凹下呈火山口狀,圓心貼附香菇狀蓋紐。器蓋外面上釉,蓋內面無釉。
方形餅印開光蓋板之一
方形餅印開光蓋板之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方形餅印之上層,正方形木片,中央雕花邊開光鏤空,花邊以由九個半圓狀紋構成。木片左右兩側各有2個小圓孔,為組合餅印固定用,避免壓印時位移。本件曾斷裂成兩半,於側邊拼接細窄木條固定復原。此外,側邊有兩道提示刻紋,可與底層印模相合。
銅茶壺
銅茶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銅茶壺,分成筒身、蓋、流(嘴)、提把等部分。筒身為圓筒狀、平底,有太陽和浮雲紋樣,上覆有蓋子,蓋子中央有球形和圓環蓋鈕,流為二彎流線平口嘴,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銅茶壺身
銅茶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體包括筒身、嘴(流)、提把等部分。筒身為圓筒狀、平底,有太陽和浮雲紋樣,流為二彎流線平口嘴,附有可掀起之蓋子,提把為圓弧形提樑式。用來盛裝水或茶,或於泡茶時使用。
銅茶壺蓋
銅茶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壺蓋為扁圓形ㄇ字狀,內部直徑略小於壺口,蓋的上方中央有球形和圓環蓋鈕,便於拿取。壺蓋可防止蚊蟲、灰塵等異物掉入,亦有保溫效果。
彩瓷仙桃花團錦簇紋花口碗
彩瓷仙桃花團錦簇紋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碗,敞口,弧腹,外撇圈足。器壁採模製成形,呈八花瓣狀,先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再裝飾低溫釉彩紋飾經二次燒造而成。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碗心正中央描繪仙桃綠葉,碗外壁滿飾花團錦簇的盛開榮景,朱紅、粉紅、青藍、淺綠、墨綠色彩交織滿園春意。圈足外牆頂與底端各裝飾紅色弦紋一圈,其間以青綠釉勾勒波浪紋。
紅綠彩蝦紋盤
紅綠彩蝦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盤身以壓模製成胎體,因盤形橢圓如腰子而得名,胎色白,盤沿兩側短邊各有裝飾花角,寬平沿,淺弧腹,盤心平,圈足。盤底有製造商印「FH」。此盤應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的彩繪藍綠草葉裝飾。盤沿兩長邊以紅色印花裝飾,短邊手繪黑色線條。
彩瓷四季花卉紋碗
彩瓷四季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弧腹,帶圈足碗。器壁採模製成形,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之後,再裝飾低溫釉彩紋飾經二次燒造而成。採疊燒技法,碗心刮釉一周,圈足亦刮釉露胎。外底心可見小突起的成形製作痕跡,以及燒製時留下的小裂縫。碗內壁素面無紋,碗外壁等距離描繪四季花卉,間隔以垂掛紫藤。折枝花卉先以線條勾勒輪廓再填彩。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彩釉雙魚紋橢圓深盤,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以壓模製成胎體,盤沿環狀圖案與盤裡兩隻魚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亦有彩繪藍綠草葉裝飾。底部中央有一圈橢圓形矮圈足,中央有「Tankang」之紅字。
彩繪花卉紋碗
彩繪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敞口、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口沿微歛,器形較為清瘦,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碗口緣施罩一圈青色釉彩,碗內壁素面無紋,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褐釉寬邊,外壁以青色、鈷藍、粉紅、褐彩描繪折枝花卉,筆法寫意自然。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