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有幾道空隙裂痕。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再施作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碗內壁施罩白釉,素面無紋,有點點青色斑紋,應為燒製時滴釉不小心所致。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有幾道空隙裂痕。外器壁近底處有一處缺損。該件餐具碗式與典藏品2009.013.0308、2009.013.0313雷同。碗內壁施罩白釉,素面無紋。
青花綠彩帆影風景線紋碗
青花綠彩帆影風景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實施統制經濟背景下的「統制陶器」。綠色底款「瀨408」即是1941年3月開始制定的「生產者統制編號」,這是將各個窯場依照所在地予以編號,讓消費者清楚生產者的「等級」,日陶連(日本陶磁器工業組合連合會,成立於1931)得以依照產品等級和生產者等級將所有陶瓷器評鑑分等,決定價格。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局部未及釉。全器內外壁施以淡藍色釉,色似天青,碗口緣塗上一圈深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外器面多開片。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局部未及釉。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
淡藍釉花卉紋淡青碗
淡藍釉花卉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多沾黏窯沙,局部缺損。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壓模印花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淺浮雕花卉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
淡藍釉花卉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花卉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多沾黏窯沙,局部缺損。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壓模印花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淺浮雕印花魚紋與花卉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
彩繪菊花紋碗
彩繪菊花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俗稱「碗公」的常民餐具。侈口、圓弧壁、帶圈足碗。模製成形,全器除圈足之外滿釉,圈足刮釉露胎,外器壁有一處明顯的生燒痕。器體內外施罩白釉,潔白晶亮。
彩繪花卉紋花口碗
彩繪花卉紋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餐飲用器。敞口、弧壁、碗底較淺而寬,帶圈足大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形制上,口緣做成菱瓣形,共三十二瓣花口,碗壁亦模印一道一道的花瓣稜脊,整個碗彷彿一朵盛開的花兒。器體除圈足之外幾乎滿釉,裸足露灰白胎,圈足有缺損痕。
紅綠彩印花蝦紋花口盤
紅綠彩印花蝦紋花口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盤身以壓模製成胎體,因盤形橢圓如腰子而得名,胎色白,盤沿兩側短邊有裝飾花角,寬平沿,淺弧腹,盤心平,圈足。盤底無款印。此盤應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盤沿長邊的帶花梳狀圖案與盤心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藍綠草葉裝飾,短邊花口上亦有手繪線條裝飾。
白瓷彩釉印花藤蔓薔薇花紋橢圓盤
白瓷彩釉印花藤蔓薔薇花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件橢圓盤侈口、寬折沿,淺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口沿處以紅釉印有藤蔓紋,折沿四端以紫紅釉與綠釉轉印有四組薔薇花紋飾,濃淡相宜,色調清麗。盤底印有「小島號制」的方印,應為日本輸入瓷器。
印花紅釉水中雙魚紋橢圓盤
印花紅釉水中雙魚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橢圓形盤在臺灣古早又俗稱「腰只盤」,是民間常見的日用器形。此件圓唇侈口、寬折沿,折沿兩端如耳,淺腹,圈足露胎。盤緣兩端以金彩勾勒,更繪以線條暗示出如同托盤的握柄效果。折沿以綠彩為地,轉印出頭尾相連的寬帶狀魚紋,兩兩之間以數個小圈相隔,彷彿水中的泡沫一般,別有意趣。
五月花號青花銅版轉印橢圓盤
五月花號青花銅版轉印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件橢圓盤圓唇侈口,弧壁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整體圖案豐富,口沿與內壁分別印有一圈繩紋,其間以繁複的花卉紋填充,中心印有楊帆出海圖,海浪、帆船、白雲與海鷗均栩栩如生,工藝遠超出當時臺灣的製作水平。盤底印有「Blue May Flower」的落款與「Japan U.S.DES.PAT.
青花印花山水風景紋碟
青花印花山水風景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件圓碟本件盤圓唇侈口、圓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口沿以青花印有松葉紋,盤心印有遠山俊松與古亭,整體意象清幽悠遠。松為「歲寒三友」之一,傲骨崢嶸,堅貞不屈,在臺灣常被用作裝飾紋樣。盤底有模糊的落款,疑為「岐395」。
青花粉紅彩釉印花薔薇紋橢圓盤
青花粉紅彩釉印花薔薇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件橢圓盤盤面略有龜裂,侈口、寬折沿,淺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折沿以青花印有四處薔薇花紋飾,並以紅釉點染。因日常使用磨損而略顯模糊。紋飾間距離略有偏差,推測是手工印花所致。整體盤造型簡單質樸,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品通俗的本色。
青花雙線圈紋碗
青花雙線圈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採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近口沿處裝飾青花雙線圈紋。除了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施罩透明釉。從紅色胎質判斷,臺灣南投窯可能性高 。
深褐釉素面陶甕
深褐釉素面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方唇,短直頸,斜肩,平底,腹部與肩部交接觸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器身外上深褐色釉,釉厚薄不均,腹部下方近底部處可見釉自上淋下的痕跡,器底無釉,胎色褐紅。器肩與器腹有多處灰白色痕跡,器底邊緣有一白色補丁。本件依器形推測可能為南投窯廠製品,可做為酒甕或醬菜甕。
白瓷印花紅釉雙魚紋橢圓盤
白瓷印花紅釉雙魚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圓唇侈口、寬折沿,折沿兩端如耳,深腹,腹壁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此器雖有俗稱「腰只盤」之特徵,然而腹深極深,應是用於承裝湯水之食器。盤緣兩端以金彩勾勒,暗示出如同托盤的握柄效果。折沿以綠彩為地,轉印出頭尾相連的寬帶狀魚紋,然而應是使用頻繁,多處釉料剝落且釉面有許多刮痕。
白瓷印花紅釉魚紋橢圓盤
白瓷印花紅釉魚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橢圓形盤在臺灣古早又俗稱「腰只盤」,是民間常見的日用器形。此件圓唇、寬折沿,淺腹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盤心以紅釉印花繪魚紋,魚頭處仍依稀可見幾筆黛綠水草紋樣,原本應紅魚綠草相輝映。盤底落款「Kanko CHINA」,應是當時製瓷場之標誌。
木蘭圖竹製圓盤
木蘭圖竹製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形,細竹枝拼接成面,膠合而成之托盤,面大而淺,周圍略高,中央略低。盤面中央繪有木蘭從軍圖,左上方有「鐵衣十二載,歸為邦國光,盡忠兼盡孝,千古一紅妝」之詩句與落款,乃是利用熱轉寫技術將圖案轉印於竹製托盤上。
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背心
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漢族婦女的傳統服裝,上衣部分除了大襟衫之外,還有一種稱為「褂袷」的背心,是一種穿在大襟衫外的無袖短衣。此種服裝衍生自清代的「緊身」,又稱為「馬甲」或「坎肩」,在清代婦女服飾中,立領、無袖的合身衣,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其最初形式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裲襠---今俗名「背心」。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綠絲質四合如意紋大襟女衫,大襟衫以綠色花絲緞為底布,裡布搭襯同色系布料,領緣、大襟、袖口、下襬與脇邊開衩搭配米白色絲緞鑲緄,鑲緄布料上以盤金釘線刺繡各種人物花紋,精緻且繁複華麗。領緣鑲緄做成四合如意雲肩式緣飾,是整件服裝的裝飾重點,是清末1880-1900年間流行的式樣(高本莉,1995)。
藍地人物紋馬面裙
藍地人物紋馬面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馬面裙使用米色布裙頭,連綴兩片裙幅,群頭兩側有綁帶。裝飾方面,在裙門以及裙擺部分鑲緄緹花黑緞,內層緄米色緞,上面以打籽繡做瑞獸花鳥紋、釘金繡做雲紋,再內一層的織帶以五色線做花卉紋,裙門部分做如意型、中型開光,主要紋樣繡有人物紋、亭台樓閣紋、瓶花紋,並且在開光間隙以盤金繡填滿。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寶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大襟衫為雙層布料製作,裡布為藏青色棉布製作,表布以寶藍色絲絲質緹花料為底布,領緣、大襟、袖口、脇邊開衩和下襬都搭配黑色布料做鑲緄緣邊,外緣再配飾細織帶、嫩綠色出芽邊,最外緣在加飾多色緹花織帶貼飾,整體形貌華麗且高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