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35個藏品
玻璃珠
玻璃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第10類玻璃管珠,色深藍,器呈長形管狀,有些器表有磨損裂痕。
有槽石棒
有槽石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複合型有槽石棒,先打擊後磨製,略呈長方體。一面打磨平滑,並磨凹一橫溝,另一面修平整。底部磨鋸出數道平形凹槽,間距1-2mm,現存7道。
青花錦地開光園景飾帶長頸瓷瓶
青花錦地開光園景飾帶長頸瓷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長頸瓷瓶殘件,長頸、腹微鼓,口部及下腹部殘失。胎白、全器施釉,內部可見明顯輪修痕。器表近口緣處以青花印一周飾帶,腹部飾帶上、下以錦紋為界,內印三個四瓣花形開光,開光內應分別以松、竹、梅為主題的園景,僅存梅及部分松;開光間填纏枝番蓮花紋。
石片器
石片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褐色,由砂岩修整而成,正面留有原石皮,頂部修整出曲斜面,背面修整近平、下部修薄形成刃部、有消耗痕。
硬陶底部
硬陶底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硬陶底,直腹微敞、下接底,底部殘損無法判斷形制。外側印有一周直向欄紋、下方三條弦紋。
腹足綱貝類
腹足綱貝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腹足綱貝類,物種不明,頂部殘,有三層體層,殼表可見生長痕,殼口殘、大而圓。無人工加工痕。
直條劃紋夾砂陶腹片
直條劃紋夾砂陶腹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灰白色夾砂陶腹片,夾砂含石英,外側佈滿多組直條劃紋,每組方向不一,表面風化。
有槽石棒
有槽石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全器磨製,器身呈長條棒狀,上部較寬,一側中有稜如屋頂、剖面近五角形;下部較窄,剖面為圓形。平頂,上部較平的一側刻有14道縱向凹槽,底端殘斷;可能作為樹皮布打棒之用。
斧鋤形器
斧鋤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褐色,由砂岩修整而成,周緣經修整,正面圓鼓、留有原石皮,反面修整近平、左側修整出斜面,刃部圓弧、有消耗痕。
項鍊蟹守螺
項鍊蟹守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項鍊蟹守螺,共2件,頂部殘,有2~3層體層,殼表有格狀雕刻。無人工加工痕。其中一件經火燒。
卜龜
卜龜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由8片殘片綴合而成,大致完整,僅在中央部分稍有殘缺。腹甲經過修治,保留甲橋,內表面經過鑽鑿及燒灼。鑿痕為尖底的橢圓形,鑽痕為圓形,鑽痕均可見燒灼痕跡,共有16組完整的鑽鑿孔,腹甲中央殘缺位置還可見兩個殘缺的鑽痕。腹甲外表面平滑,可見修治工具痕跡。
龜背甲卜辭(龜冊)
龜背甲卜辭(龜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背甲卜辭(龜冊)
龜背甲卜辭(龜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背甲卜辭(龜冊)
龜背甲卜辭(龜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鹿方鼎
鹿方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與牛方鼎同出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體型較牛方鼎小。以鹿首為裝飾主紋,鹿角向上分有數叉,鹿首左右兩側也裝飾了猛禽類的鳥紋,鹿首上下另有夔龍紋。值得注意的是,夔龍紋及鳥紋均面朝器物的外側。鼎足空心,足部上方也以鹿首裝飾,器內底並鑄有鹿形銘文。商代彝器沒有其他以鹿做銘文的例子。
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
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虎首人身,作跪姿,雙手撐於雙膝上。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虎的胯下亦有一與豎槽垂直的小凹槽,可以將本石雕嵌入木結構中。虎頭略仰,張口露出鋸形齒與犬齒,兩耳豎起。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眼、鼻以及虎身各部紋飾。
八瓣華蓋立鳥圓壺
八瓣華蓋立鳥圓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壺形圓,長頸鼓腹(腹的最大徑在中部微下),低圈足,兩耳獸面銜環,緊接器壁,鑄生。蓋作蓮華式,環周八瓣外侈,中口洞室。洞空處另置以圓形銅板,板心獨立一鳥,貓耳,鉤喙,昂首張翅作欲鳴將飛狀。尾首、鳥身與翅,皆翻轉鏤空,鑄為極細紋飾,鳥的雙爪鑄在圓板上,微微凸起,頗見技巧。
八瓣華蓋立鳥圓壺
八瓣華蓋立鳥圓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壺形圓,長頸鼓腹(腹的最大徑在中部微下),低圈足,兩耳獸面銜環,緊接器壁,鑄生。蓋作蓮華式,環周八瓣外侈,中口洞室。洞空處另置以圓形銅板,板心獨立一鳥,貓耳,鉤喙,昂首張翅作欲鳴將飛狀。尾首、鳥身與翅,皆翻轉鏤空,鑄為極細紋飾,鳥的雙爪鑄在圓板上,微微凸起,頗見技巧。
石立梟
石立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梟形。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器底兩足與兩側尾著地處之間有不規則形的空槽。推測這件器應當為木構建築的裝飾,背後及底部的空槽可將本器嵌入木結構中。以立體的技法雕出全身各部大樣,再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眉、眼、羽毛等,以及翼上的蟠蛇、夔紋,胸前的獸面紋等。
牛方鼎
牛方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出土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南墓道北端與墓室交界處,出土時與鹿方鼎並置。長方形,四足兩耳,唇緣外撇,器身四角及中間均有扉稜,四足中空,自上俯視可見器內底有四個孔洞。腹部四壁與四足上部都裝飾了大而立體的牛首紋飾,由牛角型態可知為水牛,因稱之為牛方鼎。器長邊面上的牛首兩側裝飾了冠羽飛揚的猛禽。
帶刻辭鹿頭骨
帶刻辭鹿頭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一鹿頭骨,刻有甲骨文15字,字體風格與R041039相同。記載殷王征討方國後,回程在蒿地田獵,獲得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情。
石立梟
石立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梟形。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器底兩足與兩側尾著地處之間有不規則形的空槽。推測這件器應當為木構建築的裝飾,背後及底部的空槽可將本器嵌入木結構中。以立體的技法雕出全身各部大樣,再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眉、眼、羽毛等,以及翼上的蟠蛇、夔紋,胸前的獸面紋等。
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
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虎首人身,作跪姿,雙手撐於雙膝上。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虎的胯下亦有一與豎槽垂直的小凹槽,可以將本石雕嵌入木結構中。虎頭略仰,張口露出鋸形齒與犬齒,兩耳豎起。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眼、鼻以及虎身各部紋飾。
帶刻辭鹿頭骨
帶刻辭鹿頭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一鹿頭骨,刻有甲骨文15字,字體風格與R041039相同。記載殷王征討方國後,回程在蒿地田獵,獲得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