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29個藏品
漢簡(269.012)
漢簡(269.0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簡(185.020)
漢簡(185.02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簡(108.005)
漢簡(108.00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唐仙壇山銘
唐仙壇山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碑原立於江蘇溧水,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為南京地區罕存完善唐碑。見碑額鑴線刻尊像,旁列龍虎,字體方正橫扁,古璞沉穩。銘文記錄尋仙觀道士宋文幹設仙壇三所,及縣令王通建立仙壇鄉與善政縣令岑仲休為政仁德之史實。
隋大海寺鄭州刺史李淵為男世民造彌勒像記
隋大海寺鄭州刺史李淵為男世民造彌勒像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鄭州刺史男李世民遇染/時患。比聞大海寺有雙王/像。治病有驗。故就寺礼拜。/其患乃除。便於此寺。願造/石弥勒像一鋪。其像乃□/丹青之妙飾。窮巧伎之雕/□。像好全真。容顏蘊妙。以/斯功德。衛護第子。唯願福/山冥祐。法海長資。諸佛開/心。三教之中並暁。又願觀/音引導。振衣價而高懸。弥/勒慈憂。
韓永義等造七佛寶堪并二菩薩記
韓永義等造七佛寶堪并二菩薩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碑原存河南偃師市平等寺,該寺為北齊洛陽著名寺院,該碑是僅存四通造像碑中,紀年最早的一通,現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院。題記上方正中線刻博山爐以蓮花忍冬紋裝飾,左右各刻虔誠跪拜供養人,其外各刻一神王,皆有榜題。
女弟子林十一娘為自身造像記
女弟子林十一娘為自身造像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線刻佛像旁題記「女弟子林十一娘為自身敬造」,表明造像者的性別,並以獨立姿態參與造像,表現當時婦女地位較高,學者認為或許受入主中原少數民族文化所影響。由「周星詒」、「季貺」朱印,推知此拓本超過百年歷史。
陶紡輪
陶紡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大多出於灰坑。剖面形式有單錐、平底單錐與橢圓形等,大小相近,寬徑集中在3.5-4公分之間。
夫蒙文慶造像記
夫蒙文慶造像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正書,有像,四面刻
網墜殘
網墜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網墜殘件,器身一半面殘失,器身上有三條凹刻痕,分別於兩端及中央處。
鄴縣修定寺傳記
鄴縣修定寺傳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碑陽十八行行二十八字,篆額,額周刻龍紋
邑子七十人等造像記_碑側
邑子七十人等造像記_碑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簡(108.007)
漢簡(108.0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丙編》208
《丙編》20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YH127坑出土甲骨、《殷墟文字丙編》208
《丙編》147
《丙編》14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YH127坑出土甲骨、《殷墟文字丙編》147
珠飾
珠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第51類玻璃質珠,器呈扁圓橙色,器表有刻痕部分有殘缺。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形,倒梨狀人面,眉、眼、鼻、齒、唇、耳皆具。人身可見頸飾、腰飾及褲飾。面部表情誇大,頭頂及腰以上兩側邊為鏤刻方式表達兩手雙舉的形態。兩側所見腿部併合方式及裂口不一,革部呈長方形,接刃開口為長橄欖狀,整個器型則為沙漏狀。頂部有一弧形片狀,或許為繫部。
玻璃玦形耳飾
玻璃玦形耳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未經拋光處理,表面可見玻璃製造時形成的長條型痕跡,上有七道切割痕,3條1組。
玻璃環
玻璃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上有一平整斷面,表面光滑,內璧似有琢磨過。
青銅箭頭
青銅箭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刃部為三角錐狀體,每面帶血溝。鋌部為六面長方體,柄部為鐵桿。血溝呈竹葉形,上弧下尖,直達鋌部中央。
玻璃玦形耳飾
玻璃玦形耳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表面經拋光處理,光滑。
珠飾
珠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第32類肉紅石髓珠,器呈橢圓形,器表有刻痕。
玻璃環
玻璃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身外緣似乎有人為磨擦痕跡。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頂部以人臉為蓋,下為臉形兩面形制相同,頂臉可見眼鼻唇齒模糊,長圓臉鼻二側鼻翼有乳丁,二側約略可見橫線雕飾,另一面為平面下接另一組臉形紋飾表現十分不同,邊飾只有一側有多半紋飾為幾何形、斜線紋,除了刻眼分佈在二面外,尚有二圓孔,二面各二三角尖狀突物,鏽由內發,表面鏽蝕情形較不嚴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