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486個藏品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厚圓唇,鼓肩,肩以下弧度銳收至近底處,全器最大徑在肩腹交接處,器身中央部位。外器壁上半部肩部至器腹上方壓印直線細條紋,腹飾雙線刻陰紋所形成弦紋三圈。胎色紅褐,通體施作橄欖綠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環狀支燒痕。多用於儲藏酒類等液體,亦可轉作其他儲藏用途。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口,圓唇,斜肩,平底,腹部中央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整體呈橄欖形。外器壁上半肩部至腹部上方壓印直線條紋,肩部有一圈因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腹部飾有雙線陰刻形成的三圈環狀紋,以及一圓形圖樣。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底心還留有成形痕跡。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該件作品比起館藏其他同類型作品,胎質偏灰暗,彩繪裝飾顏色亦較微暗沉。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該件作品比起館藏其他同類型作品,胎質偏灰暗,彩繪裝飾顏色亦較微暗沉。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根據研究,粉紅彩顏所用的色料,是以氧化鉻和氧化錫配置而成的「鉻錫紅」,業者俗稱「桃試紅」。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根據研究,粉紅彩顏所用的色料,是以氧化鉻和氧化錫配置而成的「鉻錫紅」,業者俗稱「桃試紅」。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根據研究,粉紅彩顏所用的色料,是以氧化鉻和氧化錫配置而成的「鉻錫紅」,業者俗稱「桃試紅」。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根據研究,粉紅彩顏所用的色料,是以氧化鉻和氧化錫配置而成的「鉻錫紅」,業者俗稱「桃試紅」。
青花線紋碗
青花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帶花口的十二稜瓣碗。口沿裝飾一圈青花弦紋,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白釉,鏇坯壓模成形。推測為1961年臺灣製品,但北投窯或鶯歌窯待考。(臺灣北投或鶯歌?)
青花線紋碗
青花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帶花口的十二稜瓣碗。口沿裝飾一圈青花弦紋,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白釉,鏇坯壓模成形。推測為1960年臺灣製品,但北投窯或鶯歌窯待考。(臺灣北投或鶯歌?)
青花線圈紋高杯
青花線圈紋高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後期最常見的高杯器型,腹壁一般略厚,整體器型外形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腹壁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鏇坯壓模製成,為大量生產的平民瓷杯。唯本件胎色略顯灰黃,磁化略低,透明釉隱然可見冰裂痕跡,品質更低,推測可能是三重縣四日市萬古一帶窯場的同型製品。杯口兩道藍色或綠色線圈紋通常與軍隊使用有關。
碗粿碗
碗粿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碗,碗外器壁近底處略作方折。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四組幾何紋飾,胎質偏灰,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以外,全器滿釉且釉層厚,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為製作工藝特徵。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米黃,內外施滿白釉,外壁施釉不均,胎體厚重,應為臺灣早期北投或鶯歌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米黃,內外施滿白釉,胎體厚重,應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紅蝦僅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表現蝦形基本輪廓。「蝦紋」常見於臺灣早期盤碟裝飾,餐桌上有魚有蝦,象徵富裕,此外,蝦的腰呈鎧形,而又能自由彎曲,並有很大的跳動力,所以寓意時來運轉與順利。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紅釉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湯匙內底繪ㄧ紅蝦,蝦身輪廓以印模蓋上紅色釉,眼睛、觸鬚、足部以手工繪出細節,匙柄尾端帶一穿孔,背面無紋飾。此種湯匙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紅釉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湯匙內底繪一紅蝦,蝦身輪廓以印模蓋上紅色釉,再以手工繪製蝦眼、蝦鬚與蝦足等細節,匙柄尾端帶一穿孔,背面無紋飾。
褐釉酒甕
褐釉酒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陶製酒甕,上紅褐色釉料,圓唇短頸,器口狹小,口沿外凸,以便封口保存釀酒的品質,斜肩,肩部有提握處,握把把下方有一標記,推測可能是製作生產時的出產記號或公司縮寫標記,器壁陡直,底部向內縮,酒甕表面光滑無紋飾,隱約可見拉坏旋紋,整體保存良好,器口及壺底處有遭碰撞損傷的痕跡,器身則有使用的摩擦及釉料脫落等
綠釉半橢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綠釉半橢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陶土燒製而成,表面上有綠釉,扁窄半橢圓形筒狀,上寬下窄,前低後高,背面中央鑽有一長方形孔洞,上方突出呈半圓形,平底,鑿有七個透氣小孔,可放置於餐桌或懸掛於牆上。正面上方有「百子千孫」字樣之浮雕,意為祈求人丁興旺,中央為蝙蝠銜鏤空銅錢和如意結浮雕,代表福祿吉祥。
綠釉半橢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綠釉半橢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陶土燒製而成,表面上有綠釉,扁窄半橢圓形筒狀,上寬下窄,前低後高,背面中央鑽有一方形孔洞,上方突出呈半圓形,平底,鑿有九個透氣小孔,可放置於餐桌或懸掛於牆上。正面上方有「百子千孫」字樣之浮雕,意為祈求人丁興旺,中央為蝙蝠銜鏤空銅錢和如意結浮雕,代表福祿吉祥。
大紅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女衫
大紅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大紅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纖細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裝的典型。
石鎖
石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方形石鎖,重量沉重,上方帶有一把手,稱為鎖簧。石鎖為中國傳統重量訓練的器材,因形似古代銅鎖,故名。相傳石鎖起源於唐代軍營,讓士兵鍛鍊體能以及力量,後來流傳到民間演變成集力量、技巧、健身的傳統競技項目,也是清代武人考試的重要項目之一。
錫製供盤
錫製供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供盤,亦稱牲禮盤,此材質推測為錫合金,非一體成形,盛盤與底座分開製作再焊接成型。器面為素面無花紋,原有上紅漆,器面紅漆保留較完整,但其他部分已淡化脫落,整體鏽化嚴重,而多處遭碰撞凹陷及折損。
石杵石臼組
石杵石臼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石杵與石臼,共1組2件。推測為砂岩製作而成,屬小型杵臼。
石杵石臼組
石杵石臼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石杵與石臼,共1組2件。推測為安山岩製作而成,屬小型杵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