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64個藏品
大龜卜辭
大龜卜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是1934年殷虛第九次發掘所得大龜七版之一,屬殷虛文化期第三期。共有二十一條卜辭,主要卜問關於田獵之事。殷王在田獵之前,先卜問有沒有災禍,會不會碰到下雨,是否吉利等。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文是一個先用筆書寫,再用刀刻的例子。全辭應為"丁未卜永貞,自今至于辛亥雨"。而序辭"丁未卜永"則刻在背面。
本草圖譜_錦葉蓮
本草圖譜_錦葉蓮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本草圖譜
本草圖譜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本草圖譜_封面
本草圖譜_封面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本草圖譜_木芙蓉
本草圖譜_木芙蓉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本草圖譜_百合
本草圖譜_百合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1872年英製ALBION PRESS 台灣第一部印刷機
1872年英製ALBION PRESS 台灣第一部印刷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1880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奉獻一部1872年英製ALBION活字版印刷機給台南府城的英國教士會(包含排字架與鉛字等11箱印刷相關機具,在1881年運抵台灣),這是台灣第一台活字版印刷機。巴克禮牧師(Rev.
陶俑
陶俑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男性,光頭近圓,面部塗有硃紅,兩手背綁著,以繩捆之,頸亦為繩捆著,為空筒狀,有帶束於腰,剖面腰圓,無腿足,頭身粘合,缺一耳,他部亦殘,色灰,沾泥。
青銅人面
青銅人面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面形象相當寫實,寬顴,短額,頂部有一環形鈕可供懸掛,人面背側在耳、鼻和雙眼處鑄有六管高突於器表的實心柱狀物,當非實用的面具。與寢小室盂、右杓、龍紋盤和陶磢等器共出於1400號大墓之東墓道西端,具體用途不詳。
帶刻辭鹿頭骨
帶刻辭鹿頭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丙編》207
《丙編》2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YH127坑出土甲骨、《殷墟文字丙編》207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寢小室盂
寢小室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侈口、圓腹圈足,帶雙附耳。器耳似為器身完成後,以鑄接方式製作,器內壁接合處飾以渦紋。本器裝飾十分精巧,蕈狀蓋鈕上飾鱗紋,蓋緣和器頸各飾夔鳥紋一周,器腹則有十二組內填一雙向夔紋的垂葉紋,外底更見有一細線淺浮雕的盤龍紋。
銅錢
銅錢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通寶兩字背面見有滿文,器表鏽蝕嚴重,有裂孔。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刻有甲骨文數十字。刻字有填墨。本版內容是卜問農作物是否有好收成的刻辭,"韋"是貞人名。而本版值得注意的是,有部份刻辭直接刻在卜兆上,也就是所謂的"犯兆"。
鵝鑾鼻第二遺址出土長鳥尾蛤
鵝鑾鼻第二遺址出土長鳥尾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IHP
貝殼呈槳型,殼表褐色,殼頂部色彩較淡白。有大約30條放射肋,肋溝寬、肋上有結節,後背部的放射肋上有鱗片凸起。殼內面呈白色,周緣有黃色粗齒,鉸齒的側齒較強。
現生的雞心蛤
現生的雞心蛤
鍾柏生 Bor-sheng Jung
貝殼前後均扁,由前方向後方看成心形,由殼頂至後腹有一條銳利的稜線。外套膜與蟲黃藻共生。 鍾柏生指出:本屬分類有相當大差異。
現生的斜紋鳥尾蛤
現生的斜紋鳥尾蛤
鍾柏生 Bor-sheng Jung
貝殼略呈圓型、雙殼膨凸,殼表呈有光澤的黃白色、上有紅色殼皮。外殼前半部有斜走的粗刻紋,中央至後半部有微弱的放射肋。內面呈白色、殼頂下方呈黃色,腹緣內面前方平滑、後方有細齒刻。
私立長榮文學院籌備委員會之印
私立長榮文學院籌備委員會之印
長大採編暨校史組
推估使用期間為1963年至1986年之間。
龜背甲卜辭
龜背甲卜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帶填硃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殘片
帶卜辭龜腹甲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版為一雙刀刻的卜辭,比單刀刻卜辭更接近筆寫的原貌。內容是卜問祭祀、祈雨之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