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64個藏品
豬頭骨
豬頭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豬頭骨,存有六顆前臼齒與六顆臼齒。由齒列萌出與磨損情形,判斷為一壯年個體。由其犬齒齒槽型態,判斷為雌性個體。
巴克禮牧師長袍
巴克禮牧師長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1849-1935)長袍為黑灰毛呢表布,內織黑紅格紋,腰間束帶為黑、白、紅三色織繩絞編。長袍袖口、肘部、衣領與口袋上緣等處有使用磨損痕跡,膝部之破損為其生前每日跪著禱告所致。
廈英大辭典增補
廈英大辭典增補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1873年,杜嘉德(Rev. Carstairs Douglas)出版《廈英大辭典》,之後巴克禮(Rev. Thomas Barclay)以10年的時間收集新的辭彙,在同工梅監務(Rev.
大學詩調課本
大學詩調課本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
此件文物為台南神學院前身「大學」時期使用之詩調課本,採用民間南管上乂工(工尺譜)的表記方法,亦類似蘇州碼,內有七言、八言、八六言、六六八六言、別樣之詩調。撰者為宣教師杜嘉德(Rev. 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
印尼皮影戲偶
印尼皮影戲偶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Wayang kulit是印尼偶戲中最著名的。Kulit的意思是皮膚,說明木偶是利用皮革來製作的,這些木偶用精細的工具精心鑿刻,並由精心塑造的水牛角手柄和控制桿支撐,並塗成精美的色調,包括金色,通常表演戲碼多取材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樹皮布打棒與小花木印
樹皮布打棒與小花木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陶範
陶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質料為細泥,經火燒烤過,表面作灰色但不勻,中心作褐色,範塊三邊殘缺,一邊完好,紋飾已磨滅一部分,為鑄造何種銅容器所用不能確定。
陶範
陶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屬器不明。用細泥製成又經窯火燒烤,內外表皮及裡部皆灰色。下邊已殘去,此範形制在此批陶範中最為特殊,左下角折而向內,右下角亦稍折而向內,使下邊伸出如柄狀,正面不平,上下端向外稍彎曲,橫面亦有弧度,由其正面不平之情形觀察,疑乃鑄某種車器或銅容器頸部之所用。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形,但只見臉部及接刃處,頭頂及兩側皆飾以鏤刻花邊,頂部尚見繫部殘痕。臉部僅見眉眼及部分鼻尖,眉眼之間有皺摺。頭頂中央有一鏤孔。器物中空,接刃處為橢圓形,器表鏽蝕嚴重,屬發鏽,多處可見裂隙。
青銅刀柄
青銅刀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腰部以上之人形,頭上戴帽,面部器官俱在,兩臂雙舉,擴張了刀柄寬度,器中空,腰下即接長條形革部,接刃口形不明。
示觚
示觚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頸部飾三角紋,腰飾獸面二組,足飾夔龍四個,圈足內銘一字。
銅爵
銅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銅爵,有兩立柱,柱頂飾渦紋,渦紋中央突起,腹圓垂,底圜,三角錐狀足。腹飾兩組獸面紋,以雲雷紋為地。
三節提梁卣
三節提梁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件提梁長頸圓卣的設計極富巧思,是商代銅器中僅見的例子。器形與一般圓卣無異,小口、長頸、器腹低矮、帶圈足。提梁上窄下寬,與卣身弧度相合,末端則為兔首造型,蓋與提梁則以一蟾蜍形繫鍊相連。類似的卣在婦好墓、小屯238號墓、武官村大墓均有出土。
方鼎外範
方鼎外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方鼎口緣下方位置範,紋飾清晰,上段可見頭向鼎中線方向的鳥喙夔龍,夔龍下方可見獸面主紋眉或角的上端,以及獸面紋中部常見的樹狀紋,並以雷紋填地。樹狀紋左側可見位於鼎中線位置的扉稜型腔。範的背面不平整,上下合範面各有一榫,為 II 類範。範背面刻有一字,當即洹水之「洹」。
金屬製日晷
金屬製日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獸骨卜辭殘片
獸骨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刻劃獸骨殘片
刻劃獸骨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硃書龜腹甲殘片
帶硃書龜腹甲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橄欖形骨珠
橄欖形骨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其完整時狀似橄欖,體圓,有一孔貫穿全身。現殘存約1/2。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獸骨卜辭殘片
獸骨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銅矛
銅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矛葉作尖葉形,兩邊有刃向上相會成尖峰,向下彎轉而成本。葉下有筩以安柄。筩中空直透葉背部,筩下段有兩半環形紐相對。殘存筩,脊,鋒,及一邊的本(已粘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