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33個藏品
大米甕
大米甕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一般人用水缸作為裝米的用具,本件為專用米缸。為南投水里製,形制介於水缸和陶甕之間。以前的人食量大,米缸容積相對的比現代人用的還要大得多。(參照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日用陶瓷 P.93)
201常設展
201常設展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林連宗_辯護士招牌
林連宗_辯護士招牌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館藏林連宗先生(1905年5月19日-1947年3月)辯護士招牌,戰後其擔任律師公會理事長、參議員、制憲國大代表,多次質詢弊案。事件發生時為處委會一員,代表臺中北上會談,其因戒嚴交通受限滯留於友人李瑞漢(1906年7月20日-1947年3月) 家中,兩人遭一併帶走,行蹤不明。
蔣時欽_行李箱
蔣時欽_行李箱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蔣時欽先生(1919年-1968年)為日治時期著名反殖民運動領袖蔣渭水三子,戰後成立「臺灣學生聯盟」,二二八事件後成立「臺灣省青年自治同盟」,公開發表「時局宣言」,主張撤銷行政長官制而改行地方自治,遭判為叛亂犯發布通緝。為躲避通緝,蔣時欽逃亡到香港,後來輾轉逃到中國,一家人從此分隔兩岸。
被平頭彈射入之書籍暨平頭彈彈頭
被平頭彈射入之書籍暨平頭彈彈頭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館藏的「被平頭彈射入之書籍」,戰爭中槍砲彈藥的留存不少,這個物件的特殊性在於,平頭彈射入後,彈頭隨即膨脹爆開,會對人體造成難以治療的傷害,故國際明文禁止使用此一武器。這個物件曾被送至美國領事館,遭館方以「不干涉中國內政」為由拒收。
盧鈵欽_血衣
盧鈵欽_血衣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館藏盧鈵欽先生(1912年-1947年3月25日)受難時穿的血衣。戰後,盧鈵欽開設齒科醫院,並積極投入政治,曾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1946年當選參議員。
王添灯_名片
王添灯_名片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館藏王添灯先生( 1 9 0 1 年 6 月 2 4日-1947年3月)之名片,王 添 灯 戰後出任臺灣省茶葉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茶葉(股)公司董事長,並活躍於政壇及新聞界,當選臺灣省議會參議員,以「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為依歸,問政犀利,有「鐵面議員」之稱。
王育霖_檢察官服
王育霖_檢察官服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館藏王育霖先生(1919年~1947年3月31日)之檢察官服,其為第一位任職於日本本土的臺籍檢察官,戰後即回臺於新竹任職,因偵辦貪污案遭警局干涉,心灰辭職,改任教職並兼任報社法律顧問,卻仍遭清鄉報復,至今下落不明。
傳統布袋戲偶人-八結髻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八結髻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八結髻旦」屬於「旦」,是年輕的女性角色。髮型為將長髮以八字形纏繞固定於頭頂的款式。通常飾演千金小姐。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鬚文_龍袍
傳統布袋戲偶-鬚文_龍袍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龍袍、平天冠、奏板 可扮演《三國演義》的劉備,或扮仙戲《福祿壽三仙會》之福仙。
傳統布袋戲偶人-文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文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生身穿蟒袍頭戴四方匙
布袋戲偶人-鬍文
布袋戲偶人-鬍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身可見反向字跡滲出,為內部書寫角色的痕跡,與傳統戲班收存方式有關。
傳統布袋戲動物偶-虎
傳統布袋戲動物偶-虎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人-狐狸母
傳統布袋戲偶人-狐狸母
國立臺灣博物館
「狐狸母」與「狐狸公」為一對,臉部分為左右不同的臉譜,右臉為素面,左臉則是特殊花面。狐狸母一般會梳小旦的髮髻。(此件是花面旦也可稱狐狸母,此臉譜與花園頭所繪的狐狸母臉譜和髮髻皆不同)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陰陽判官
傳統布袋戲偶人-陰陽判官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尖匙
傳統布袋戲偶人-怪頭
傳統布袋戲偶人-怪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六角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桃文關公
傳統布袋戲偶人-桃文關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關公盔、青龍偃月刀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魁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半甲
傳統布袋戲偶-狐狸公
傳統布袋戲偶-狐狸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八卦衣、拂塵
傳統布袋戲偶-紅魁
傳統布袋戲偶-紅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六角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閻王
傳統布袋戲偶人-閻王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蟒袍、相貂
傳統布袋戲偶-雷公
傳統布袋戲偶-雷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半甲、瓜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街頭慶
傳統布袋戲偶人-街頭慶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線袞 街頭慶這個角色為江加走依據當時所見的街頭勞動工作者的真人形象所雕刻而成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