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688個藏品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此為從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自香港運回的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附隔音罩。 1953年3月,農教進行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 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吳文超(個人照)
吳文超(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吳文超在上海時便創設吉星電影公司,從事影片製作。1954年來台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執導《翠嶺長春》,由長子吳家俊擔任攝影師,之後定居台灣。 1958年正值台語片興盛,吳文超父子離開台製厰,在台北市泉州街重新開設吉星電影公司,承包其他公司的電影製作。
《颱風》工作照
《颱風》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9年中影在台中廠遷燒毀後,買下士林外雙溪農林公司的廢皮革廠,建立現代化的電影製片廠。 1962年2月13日開拍、由潘壘執導的《颱風》,是第一部在新成立的士林廠開拍的作品。 該片以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邱耀湖(工作照)
邱耀湖(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0年,攝影師邱耀湖拍攝《劍氣滿天花滿樓》時,被繩索吊在空中,以便拉上拉下做升降效果。 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贊益」字樣。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3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受台灣鐵路局委託拍攝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由田琛執導。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 此機為拍攝首部16mm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的導演邵羅輝捐贈。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籃裡做升降效果。
《萬里長城》工作照
《萬里長城》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11月,義大利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兼導演倫祖.麥路西(Renzo Merusi)來台,與台北永昌影業公司合作拍《萬里長城》(後改名《上海最後列車》、《黃河的啟示》,Apocalisse sul fiume giallo)彩色寬銀幕劇情片。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合影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前拍坐者)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
大都影業公司門前合影
大都影業公司門前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棟(左2)、魏木金(右3)、洪慶雲(右2)、廖繼燿(右1)與工作人員在大都影業招牌下合影。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在中影攝影棚搭景拍攝颱風夜鴨寮淹水場景,左起:燈光指導李亞東、導演李行、攝影指導陳坤厚、攝影師郭木盛。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胡金銓(舉右手者)和攝影組等工作人員坐在高台上。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凌波隨片登台(1963)
凌波隨片登台(1963)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凌波參加香港邵氏公司代表團來台參加金馬獎相關活動。 10月30日至遠東戲院為新片《花木蘭》隨片登台,並接受錦旗一面。右為鄒文懷。
《喜怒哀樂》媒體採訪合影
《喜怒哀樂》媒體採訪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 為紓解李翰祥的國聯影業財務危機,四大導演合拍《喜怒哀樂》,1969年5月7日於開鏡前舉行記者會。
沙榮峰相關照片
沙榮峰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1年12月7日,第2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 沙榮峰(右1)夫婦與林青霞(右2)、徐楓(左2)合影。
《七仙女》工作照
《七仙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側為女主角江青飾演七妹,容蓉(即錢蓉蓉)飾演董永。 國聯創業作《七仙女》由李翰祥導演編劇,江青主演,1963年12月19日在台北上映。
 《西施》巨型電影看板
《西施》巨型電影看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10月在台北市上映。 此為 《西施》在台北市新生大戲院上映時的巨型電影看板。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
《十萬金山》媒體採訪照
《十萬金山》媒體採訪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金山正殿場景。眾演員擺出姿勢讓記者們拍照。第一排左起薛漢(飾金閻王)、苗天、田鵬(飾蔡穎傑)、上官靈鳳(飾飛燕子)、高明(飾大師)、韓湘琴(飾金滿嬌)、唐威(飾馮俊卿)、─。第二排左起張義貴(飾黑無常)、周新貴(即龍飛)、謝興(飾左右判官)、林望南、齊復強(飾白無常)。
五十一年金馬獎LOGO
五十一年金馬獎LOGO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2年,五十一年度優良國語影片頒獎典禮(即第1屆金馬獎),由名雕塑家楊英風所所設計的金馬獎LOGO。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門客棧》在香港京華戲院上映時的巨幅看板。 1968年,《龍門客棧》在香港邵氏院線上映,創下香港開埠以來中西影片上映最高紀錄。
1998年第35屆終身成就紀念獎(周天素)
1998年第35屆終身成就紀念獎(周天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3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998年12月12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 終身成就獎由導演辛奇頒贈給資深電影工作者周天素。從無聲到有聲、台語到國語片,周天素製作過百餘部電影,經營戲院並投資成立影業公司及沖印廠,帶動及見證台灣電影業的發展。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即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建議,與影劇協會聯署提案,經金馬執委會多數無異議通過,由李行榮獲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廖慶松(工作照)
廖慶松(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6年,攝影師廖慶松將 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架設在汽車引擎蓋上拍攝《金水嬸》片中所需的車內鏡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