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0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高立領屬於30年代女裝的流行要素,所以此件服裝製作的時間約是1900~20年代。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清朝以後臺灣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磚紅色緹花絲質布料,有團花圖紋圖案,內裡用淺藍色棉布製作,結構緊實而完整。
黑絲質團花對襟童外褂
黑絲質團花對襟童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明朝方以智《通雅‧衣服》篇中敘述:今吳人謂之衫,北人謂之褂。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述:褂,外衣也。開對襟的服裝通常用於外衣,稱之為「褂」。清代男子穿長袍時經常在罩上一外褂,原本褂長至膝蓋,後來流行一種行褂,長僅至臍,便於騎馬所以有稱「馬褂」。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亮藍色絲質緹花蕾絲飾邊女套褲,本件套褲附有褲腰,褲腰布為藍色棉布,左右兩端附有白色粗棉繩製成的綁帶,下連接兩條長褲管,褲管以亮藍色花卉紋緹花緞裁製成,無褲襠,褲管呈直筒狀,褲腳緄黑色蕾絲飾邊。穿著時將二條褲管套在雙腿上,用綁帶繫緊在腰部。根據館方來源資料,本件來自臺中清水楊肇嘉家族。
黑絲質緹花對襟童外褂
黑絲質緹花對襟童外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清代男子穿長袍時經常在罩上一外褂,原本褂長至膝蓋,後來流行一種行褂,長僅至臍,便於騎馬所以有稱「馬褂」。民國元年、民國十八年政府頒行長袍、馬褂為男子禮服形式,在臺灣傳統漢族男子長袍馬褂幾乎為一般大眾的禮服。
米白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米白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袖口寬約30-40cm,衣長約至膝蓋,衣袖皆較為寬大。此大襟衫衣身以米白絲緞為底布搭配本布鑲緄緣邊,再配飾粉綠色出芽以及黃色織帶貼飾,素雅而高貴。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飯碗。敞口、圓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口沿微歛,器壁飽滿,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彩繪折枝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敞口、圓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口沿微歛,器壁飽滿,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日本大正昭和年代製品。胎體潔白青脆,高溫瓷器,施透明釉,略泛白,足心滿釉,研判是瀨戶燒。於二戰末期日本國實施統制經濟時期,曾見留有「品8」之統治編號的同形製品,顯見是瀨戶市品野地區大量製作的器物。
綠釉褐彩碗
綠釉褐彩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鶯歌製飯碗。口沿微敞,圓弧形碗壁,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扇貝紋與天女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綠釉,器身一側有流動褐彩,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深綠絲質緹花劍帶條紋飾邊開襠女褲
深綠絲質緹花劍帶條紋飾邊開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深綠絲質緹花劍帶條紋飾邊開襠女褲,褲管以深綠色花卉蝴蝶暗紋緹花軟綢裁製成,直筒狀,前後以寶藍色布條和織帶勾勒出劍帶和雲頭紋飾,雲頭內綴有盤長紋,褲腳緄寶藍色布條與小鳥紋織帶,腰頭布為白色,略泛黃,左右二端個有一圈環。
白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白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色單層棉布製作,寬身長袖,袖口反折,袖管有接縫線,縫份外露於正面,袖口反折正可以遮住縫份,袖端搭配三道不同色彩的鑲緄貼飾 ,分別為黑色、藏青色布料鑲緄以及深咖啡色織帶,此種挽袖服式屬於婦女外衣的款式。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以黑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窄長袖,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下襬、袖口皆以紅色絲緞鑲緄配色,前襟縫綴五對紅絲緞做成的花扣,服裝上的鑲緄簡化,但是扣子的變化豐富,以扣條做成各種圖案造型,精緻而美觀。
深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深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為單層布料製作,表布為深藍色緹花絲料,緹花黯紋有折枝菊花、梅花、葫蘆漢寶相花等圖紋豐富,寓意福祿吉祥。大襟、袖口都搭配同色布料做鑲緄緣邊,領子及大襟、袖口外緣再配飾細小水藍色牙子配飾,細長的窄袖和芽邊裝飾,形貌優美且莊重。
鐵灰絲質緹花合襠男褲
鐵灰絲質緹花合襠男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鐵灰絲質緹花合襠男褲,褲管以鐵灰色菊花暗紋緹花緞裁製成,直筒狀,褲腳內裡鑲藍綠色寬布邊,腰頭布為灰藍色,褲襠縫合。腰頭布和褲管有褐色汙漬痕跡。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共1組2件,包括黑色絲質刺繡對襟上衣與大紅絲緞刺繡筒裙。
黑地彩繡高跟弓鞋
黑地彩繡高跟弓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高跟弓鞋,共1組2件。鞋面於黑色布面彩繡上鹿、鳥、花卉圖樣,部分以金色繡線採盤金技法裝飾。鞋口以紅色織帶鑲绲,內側加飾藍白繡線。鞋幫後處加縫紅、藍、綠三色布面提把,紅、綠織面帶有暗紋,提把內襯為白地藍橫紋布面。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共1組2件。弓鞋於黑色布面繡上彩蝶圖樣,鞋口以紅色織帶绲邊,內側加飾一條藍色織帶。鞋幫後處加縫兩塊紅、白布面提把,鞋口兩側各有一絆帶。鞋後以木枕加高,鞋底處採漢式傳統千底層製成,側邊以紅、黃、藍、橄欖綠織帶修飾,鞋尖微微翹起。高跟木枕側面原有織面裝飾,但因破損嚴重已無法辨識。
黑地繡花客家拖鞋
黑地繡花客家拖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繡花圓頭拖鞋,共1組2件。拖鞋鞋頭以黑色絨布為地,繡上盛開連枝花朵。鞋口以黑色織帶绲邊,內側採平金滿繡技法由上下織帶中央夾縫金色繡線裝飾。花卉圖案以纏針、齊針、打籽繡等刺繡技法完成。鞋底以牛皮製成,後跟用牛皮疊合加高,鞋跟上下皆有釘子固定之痕跡。
淺紫緹花百褶裙
淺紫緹花百褶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淺紫緹花緞百褶裙腰頭為米白色布,縫綴有裙幅兩片,在腰側有米色盤釦圍繫,裙內側可看到裙門部分為米白色底布,裙門側邊均以手工縫製百褶,裙正面紋樣部分,在裙門及裙擺做藍色緄邊、黑色織帶,織帶上以緞面繡做纏枝牡丹紋、石榴紋、蝶紋,牡丹象徵富貴,石榴紋寓意多子,蝴蝶紋的蝴與福諧音表示福氣。
紅絲質大襟四關鑲女衫
紅絲質大襟四關鑲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色絲質菱格織紋條紋飾邊合襠女褲
紫色絲質菱格織紋條紋飾邊合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色絲質菱格織紋條紋飾邊合襠女褲,褲管由紫色與粉色絲線交織而成之細菱格紋布裁製成,呈直筒狀,褲腳緄藍、白、黑、綠等色布條,呈條紋狀,腰頭布為白色。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黑棉質立領大襟客家女襖
黑棉質立領大襟客家女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以黑色緞紋棉布製作成小立領、對襟、長袖的女上衣,多層次鑲緄小立領是南部客家藍衫的特色製作技法,此件大襟衫的領子即是以此種方式製作,加上右大襟單邊的鑲緄配色製作形式(右大襟單邊的鑲緄配色製作形式常出現在客家藍衫的服裝上,是明顯的特色之一),判斷應為臺灣南部六堆客家地區的服飾文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