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33個藏品
老記者的考古日記
老記者的考古日記
屏東縣政府/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
何春生Kulele Sabai 口述卡帶
屏女畢業紀念冊
屏女畢業紀念冊
何秀玲 Ljavaus Tjaljitavar
屏女教科書
屏女教科書
何秀玲 Ljavaus Tjaljitavar
黑釉茶碗
黑釉茶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2展廳
202展廳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2展廳
202展廳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2展廳
202展廳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115展廳
115展廳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2展廳
202展廳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件文物為唐山師傅童全(1854-1932)在臺灣落地生根,搬演諸多布袋戲齣的戲台,於日治時期即被收藏入當時之總督府博物館(今臺博館),是目前可知臺灣最古老的戲台。
傳統布袋戲戲台-西田社彩樓
傳統布袋戲戲台-西田社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由臺南師傅陳茂雄以藝術標準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理念所雕琢製作。戲台按照文工尺一磚一瓦、一溝等比例,仿造北門製作屋頂,耗費一年的時間才完成。據說,陳師傅感受其歷史意義,為製作此戲台一年不曾剃鬚,鬚長及腰時才完工!全案耗資近百萬,於1985年西田社成立大會上啟用。
金光戲偶-鬚文
金光戲偶-鬚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布袋戲流傳至臺灣後,備受廣大民眾喜愛,除了傳統的演出模式,也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劇本、造型、後場、舞台效果。日治時期劍俠戲逐漸盛行,並開始出現許多梳頭造型的角色;到金光戲時更發展出各種奇頭怪面的造型,偶頭多以梳頭造型搭配華麗髮飾。衍生成「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別具特色的樣貌。
皇民化風格戲偶-旦
皇民化風格戲偶-旦
蕭任能
日本政府於治臺期間推展皇民化運動,成立由官方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僅准許全臺七個布袋戲班在戲院上演。 皇民化布袋戲演的是日本風格的劇本、戲偶改以日式裝扮、配樂改用西樂或留聲唱片、口白要摻入常用日語或日語說明、舞台增設文藝復興風格的立體化布景片。
電視戲偶代表人物-儒俠
電視戲偶代表人物-儒俠
蕭任能
儒俠集智、仁、勇、情、義於一身,深受觀眾喜愛,幾乎成為1970年代電視布袋戲之代名詞。 電視布袋戲指的是將戲台架設於電視臺攝影棚,在棚內進行並錄製的布袋戲演出。
皇民化風格戲偶
皇民化風格戲偶
新興閣掌中劇團
布袋戲用具-竹簍戲籠
布袋戲用具-竹簍戲籠
國立臺灣博物館
皮影戲偶
皮影戲偶
國立臺灣博物館
金光戲偶-怪頭
金光戲偶-怪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文目黑大花(翻模)
傳統布袋戲偶-文目黑大花(翻模)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件戲偶為臺灣亦勵軒工藝社於民國70-80年所製。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因為演出時手向前伸的姿勢,造成偶衣後片較前片多累積汗漬與髒汙。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_重新上色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_重新上色
國立臺灣博物館
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於清朝末年至民國90年間雕刻製作,偶骨原為「摻鬚猴」,後經重新上土底與彩繪層,改裝紅色的「紅猴」。
傳統布袋戲偶頭-凸頭武生
傳統布袋戲偶頭-凸頭武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雕刻師常以梧桐木製作。
傳統布袋戲偶人-觀音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觀音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賽璐珞鑄模製成的偶頭,偶頭後方可見到後人裝飾與修補的痕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