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39個藏品
傳統布袋戲偶人-鬚文_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鬚文_八卦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身著八卦衣、頭戴仙巾的鬚文,可飾演《三國演義》之諸葛孔明。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八卦衣、仙巾、孔明扇。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戰甲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戰甲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可飾演《風波亭》的金兀术,為統領兵馬的金國大元帥。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八卦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活嘴黑闊,飾演龐統。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閩南地區樣式。可飾演《龐統獻計火燒連環船》的龐統或飾演樵夫。 搭配八卦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英雄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大花_英雄衣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英雄衣、線袞、金蔥笠 可飾演《桃花山》的宋金洪,為盤踞桃花山的賊寇之一。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馬掛
傳統布袋戲偶人-黑闊_馬掛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可飾演《喜鵲告》之禁止伯,為汴梁府之使用人。
傳統布袋戲偶人-田都元帥
傳統布袋戲偶人-田都元帥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骨精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骨精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摻北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摻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帥盔
傳統布袋戲偶-文奸
傳統布袋戲偶-文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蟒袍、金貂
傳統布袋戲偶人-斜目
傳統布袋戲偶人-斜目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圓匙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線袞、暢舍巾
傳統布袋戲偶人-小笑
傳統布袋戲偶人-小笑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公巾
傳統布袋戲偶人-大頭
傳統布袋戲偶人-大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
傳統布袋戲偶人-缺嘴
傳統布袋戲偶人-缺嘴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
傳統布袋戲偶-人相
傳統布袋戲偶-人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罪衣
傳統布袋戲偶人-春公
傳統布袋戲偶人-春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春公」是年齡約六十至七十五歲,鬚髮全白老年男性。春公和摻文的形象相近,僅年齡較為老邁。可以用眉毛、眼睛來區分文武,眼角微下垂、細眉、表情慈祥的為文春公;眼尾上揚、立眉的是武春公。 偶頭部分為木製。搭配蟒袍、金貂。
傳統布袋戲偶人-摻文
傳統布袋戲偶人-摻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摻文」是年齡約四十六至六十歲的男性角色。「摻」為閩南語音,意謂黑色鬍鬚夾雜了白色,其以鬚髮黑白參半、眉目內斂慈祥的樣貌,呈現年過中年穩重的氣質。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 搭配開氅、國老貂。
傳統布袋戲偶人-開面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開面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開面旦」是中年的已婚婦女,頭髮往後梳成髮髻,露出整張飽滿的臉蛋。開面旦雍容大方,多飾演賢妻良母或員外夫人的角色。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朝鉉,約為民國65-8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雙髻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雙髻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雙髻旦」屬於「旦」,是年紀較輕的少女角色,頭髮梳成雙髻髮式。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民國65-90年間雕刻製作。 偶頭雕刻師完成作品時,通常僅梳好頭髮,而頭上的飾品都是戲班自行裝飾的。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闊
傳統布袋戲偶人-白闊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文物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間製作。搭配馬褂。
傳統布袋戲偶人-雙髻旦/花童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雙髻旦/花童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拈香,翻模製品。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獨旦角/髮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獨旦角/髮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中髻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中髻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