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07個藏品
徐松榮兒童舞劇《青鳥》樂譜手稿
徐松榮兒童舞劇《青鳥》樂譜手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3
徐松榮兒童舞劇《青鳥》樂譜手稿,作品編號 6 (B),第三幕〈森林〉。
徐松榮《藤纏樹》樂譜手稿
徐松榮《藤纏樹》樂譜手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0
徐松榮《藤纏樹》樂譜手稿,作品編號 72-2,選自作品 72 長笛五重奏第二樂章。
徐松榮弦樂四重奏《慰父靈》創作筆記手稿
徐松榮弦樂四重奏《慰父靈》創作筆記手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2
徐松榮弦樂四重奏《慰父靈》創作筆記手稿。
徐松榮給兒童樂隊《客家山歌隨想》樂譜手稿
徐松榮給兒童樂隊《客家山歌隨想》樂譜手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0
徐松榮給兒童樂隊的《客家山歌隨想》樂譜手稿,作品編號 95-3,第 1、30 和 31 頁。
張昊手稿
張昊手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春,張昊之手稿。
第三單元 海上佛教地圖 佛教古蹟360度
第三單元 海上佛教地圖 佛教古蹟360度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當中有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中國逾千座佛教古蹟 拍攝的沉浸式高解析度全景影像,累積成世界上最龐⼤的檔案庫。
第三單元 海上佛教地圖 佛光山360度
第三單元 海上佛教地圖 佛光山360度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包含2020年春節期間前往佛光山、藏經樓、佛館進⾏ 重要景點和活動拍攝,為佛光山留下珍貴紀錄。
高雄楊振福先生致獻堂信
高雄楊振福先生致獻堂信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楊振福先生至霧峰拜訪獻堂先生,承蒙招待並介紹認識陳沙崙先生,深深感謝,希望獻堂先生有空至高雄港一遊。
楊逵小說《鵝的出嫁》
楊逵小說《鵝的出嫁》
國立臺灣文學館
楊逵小說《鵝的出嫁》
張文環〈閹雞〉
張文環〈閹雞〉
國立臺灣文學館
〈閹雞〉發表於1942年《臺灣文學》7月號,是張文環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1943年曾由劇作家林博秋改編為演劇,於臺北「永樂座」演出。
周定山先父行述
周定山先父行述
國立臺灣文學館
少英林子瑾題周田智行述
林幼春給梁啟超的信
林幼春給梁啟超的信
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幼春給梁啟超的信
臺灣文化協會之歌
臺灣文化協會之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蔣渭水致林獻堂參加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書信及臺灣文化協會會歌及信封,信末日期為大正10年9月21日。
童謠採集筆記
童謠採集筆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78年所蒐集的童謠,記錄有採集地點、對象的姓名及年齡和童謠之歌詞,同時也有些相關的說明。
兒童舞劇《青鳥》劇本
兒童舞劇《青鳥》劇本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改編「青鳥」爲兒童舞劇之劇本手稿。該舞劇由徐松榮作曲、林絲緞編舞、李哲洋編劇,原預訂於絲緞師生舞蹈會(1964.12.05)演出,最後卻因爲人員相關的因素未能演出。
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79年為亞洲文化中心舉辦之亞洲音樂研討會所撰寫的論文,根據李哲洋先生的自序,這篇文章最初的構想其實是「當代中國古典音樂與民俗音樂的關係——以三位作曲家爲例」,但最後卻在寫作以及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整個臺灣音樂史都有著和相同的背景,因此題目也隨之演變成今日看到的這樣。
牽亡陣報導摘要
牽亡陣報導摘要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有大約10張的摘要卡是有關牽亡魂的筆記及剪報。
《教育舞蹈原論》「譯者的話」手稿
《教育舞蹈原論》「譯者的話」手稿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由李哲洋先生翻譯、1979年12月31日由大陸書店出版的《教育舞蹈原論》一書之譯者序。
「台灣童謠」華視錄影訪問大綱
「台灣童謠」華視錄影訪問大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爲了華視的訪談而草擬的訪綱回應。
談交響曲
談交響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也許是由於李哲洋的音樂知識及樂器技巧有一大部分皆源於自學,也因此他在思考音樂時很能跳出西方古典音樂的視點,將整個古典音樂體系視爲世界音樂中的一個系統而非唯一的標準。本篇文章即是用此角度檢視交響樂。
1967.07.11中國舞蹈的命運(一)
1967.07.11中國舞蹈的命運(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手稿計有36頁,此爲前5頁。要理解李哲洋先生的這篇長文,可能得先理解這篇文章所寫就的年代,佔據這篇寫於1967年之文章核心位置的,其實上一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的概念——「中國民族舞蹈」。
民俗音樂拾零
民俗音樂拾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這是一篇只有短短三頁的手稿,從手稿中並沒辦法看出寫於何時、是否有公開發表。文章從同行對賽夏族音樂的感想展開,指出在做民俗音樂的研究時需要站在客觀、科學的立場,不能任由自己的感性品味做不顧脈絡的比較會和評價。
值得鼓掌的舞蹈
值得鼓掌的舞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在這篇文章中,李哲洋先生從自己基隆三中的學生演出妻子林絲緞的舞蹈作品時觀衆的反應出發,對當時風行的、以炫技爲目的的特技舞蹈進行了批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