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醬釉四繫陶罐
醬釉四繫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口,豎頸,斜肩,近口處有四繫,繫鈕扁平並有三道突稜,肩部有數處塊狀支燒痕,寬肩之下斜收,凹底。外壁施醬釉,施釉不及底,胎色灰褐,胎質夾砂。清代福建、廣東地區製品。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敞口、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器底多沾黏窯沙。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綠色線圈。碗壁一側裝飾花葉紋,彩繪以鈷藍色料作葉,粉紅顏料作圓點花瓣,再於花朵之間以褐彩押印形似籬笆的交叉斜線。
印花赤繪金彩雙魚紋橢圓盤
印花赤繪金彩雙魚紋橢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波浪狀口沿、寬折沿,淺腹,圈足露胎。口沿以壓印方式形塑波狀線條,齊整美觀。盤心以紅釉轉印方式繪一對頭尾相對的鯉魚,成色細膩,線條優雅,富有立體感。數筆金彩帶出鯉魚悠游時波光粼巡之感。此處以俯瞰角度描繪鯉魚,與口沿的波浪狀器形配合下,讓觀者有如觀賞池中魚之感。整體紋樣簡單大方又富有細節。
湖綠絲質緹花琵琶襟直裾女衫
湖綠絲質緹花琵琶襟直裾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湖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大花的唐草紋花葉扶疏明亮華麗。服裝結構衣身短小而下襬外展,袖子呈喇叭袖型態,特別的是衣襟為「琵琶襟直裾」,是屬於大襟和琵琶襟的變化開襟形式。
彩繪山水紋湯匙
彩繪山水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彩繪山水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湯匙釉色略淺灰色,內底中以手工繪藍山、碧水、森林、粉彩彩霞等自然景觀,匙底印有「兩記」。
青釉罐
青釉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平沿,筒身,平底,足略凹。通體光素無紋,器表內外皆施釉,釉面多見開片細紋,推測應採覆燒方式製成,並於足底刮釉以便於使用,故口沿與足底均露褐胎。為使坯中水分與有機物蒸發、揮發,讓坯體正常收縮,窯工供給窯內充足氧氣,使燃料得以燃燒完全,然可能因石英、鐵質較少,故釉色白中泛黃。
吹繪落櫻小杯
吹繪落櫻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典型的日本清酒小盅(杯),但器型杯體從杯口斜壁外侈直達圈足,無折腹,尖唇外翻,壁薄,製作精美。通體施釉,足心滿釉,足壁平直,足尖圓。胚體胎土潔白清脆,瓷化程度高,釉色透明,施釉均勻。杯口內唇處於以吹繪手法鏤空櫻花花瓣,花心點紅彩,然後上透明釉,展現日本美學。製作精美,研判應是昭和時段的量產製品。
仙草桶
仙草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原木色,上寬下瘦,包含身和蓋兩部分。桶身由數十片木板一片一片為攏起來,腹部和底部以鐵線捆紮固定,內部另有紮桶,為雙層設計,有保溫效果,桶內和緣口處釘有鐵皮。外桶桶身側方寫有「仙草」字樣,底部寫有「新竹州中壢郡」和「施連」字樣。
灰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灰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灰色絲質緹花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以淺灰色絲質布料製作,袖管細窄約五分袖,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脫離了清末民初的寬闊外型,是20世紀後漢族女衫款式。
三色子蛋杯
三色子蛋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當代陶瓷工藝蛋杯,屬於工業化量產製品。杯體上部類似一般高口小酒杯,平口圓唇,無把,下接高圈足。下部為米白色,上部與杯內褐色。坯體灰黃,屬於低溫的石陶器。蛋杯是為了盛裝白煮蛋而特製的一種歐美餐具。「三色子」指的是下部為淺米黃色、上部深咖啡色,接連部位兩色相疊的歐美風格。
青花印花星芒花仿梵紋盤
青花印花星芒花仿梵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斜弧壁,圈足。盤內器壁周緣帶狀押印仿梵紋,連接成環形裝飾,外器壁押印三只蝴蝶紋,盤內底心留有一道寬帶澀圈墊燒痕,內底心押印星芒花紋。圈足與內底心澀圈無釉,其他部位滿釉。青花印花瓷為節省空間和成本,通常以疊燒法燒造。
青花粉紅彩印花鶴紋碟
青花粉紅彩印花鶴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寬口,弧腹,下接圈足。內器面以青花粉紅彩轉印紋樣,鶴鳥聳立於海面波濤,一輪明月掛天邊。外器壁素面無紋。胎白細緻,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日本瀨戶窯製品可能性高。年代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或戰後復古作品,待目驗實物 。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白,內外施滿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
白釉提樑注壺壺蓋
白釉提樑注壺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樑注壺壺蓋,素燒臥式帶紐蓋,目前與2005.010.0316.0001配套,但蓋子未施釉,原來未必成套。從前的人生性節儉,蓋子雖然破損,茶壺也捨不得丟棄,有時沒有蓋子也將就使用,有時另外找別的蓋子替代。所以現存很多茶壺壺身與壺蓋都不能匹配成套。此蓋未上釉,容易抓取,比較不會滑落而打破。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
青花黃彩鳥紋碗
青花黃彩鳥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鶯歌窯彩瓷飯碗多樣類型之一。彩瓷碗以模製成形,施罩白釉高溫燒製,再以多彩裝飾二次燒製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胎色灰黃,圈足有孔隙裂縫,沾黏窯沙,並有生燒現象。碗內面素面無紋,口部略呈歪斜,碗口一角破損嚴重。碗外器壁口緣與近底處施作兩道黃釉,意圖模擬黃閃光釉的金邊裝飾。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白,內外施滿白釉,盤底有紅色桂冠裝飾印花,為製造廠商標,應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補強造型與塗色,蝦鬚伸展擴及口沿。
手繪胭脂紅釉水波魚紋圓盤
手繪胭脂紅釉水波魚紋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唇侈口、寬折沿,圓腹向圈足收斂,圈足露胎。口沿與盤面以金彩繪圈紋,盤心以紅釉繪單隻鯉魚,周圍點綴三珠結組的水草,以寥寥數筆富有動感的藍彩線條暗示水面或是波紋。筆法簡單不失雅趣,尤以描繪鯉魚尾部的擺動使得畫面富有動感。盤底印有「茂恒」款,應是臺灣北部早期製瓷場之印。
描金上繪花卉紋小杯
描金上繪花卉紋小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量產的小酒盅(杯),但器型杯口較大,整體杯體寬矮。器型圓弧斜壁,直口,無折腹,尖唇,壁薄,下接實心方形圈足,足心刮泥後再堆泥呈螺尖狀裝飾,壓模製作,整體而言製作精美。通體施釉,足心滿釉,足尖抹釉。胚體胎土潔白清脆,釉色透明,施釉均勻。
手繪胭脂紅釉螃蟹紋八角小盤
手繪胭脂紅釉螃蟹紋八角小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為侈口,八角形小盤,圈足露胎。釉面有多處氣孔與縮釉痕跡。盤中央寫意幾筆胭脂紅釉繪成的螃蟹,並以寥寥數條藍線代表水波,深綠色釉料描繪出水草暗示了螃蟹爬行的地面,整體構圖稚趣野拙。傳統吉祥圖案常以螃蟹表示「科甲題名」之意,取螃蟹的「殼甲」之諧音而成。此類紋飾繪製的器皿,多用在節慶宴客之時。
黃綠釉壓印紋陶甕
黃綠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厚圓唇、溜肩、斜腹,平底。全器最大徑在器腹中央處,外器壁上半部肩部至器腹上方壓印直線條紋,腹飾雙線刻陰紋所形成弦紋三圈,器身為橢圓卵形。胎色紅褐、通體施作黃綠釉(器內壁有無施釉?),該件製品器身有幾處塊狀多處毀損處,露出紅胎。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橄欖綠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厚圓唇、溜肩、斜腹,平底。全器最大徑在器身中央腹部處,外器壁上半部肩部至器腹上方壓印直線條紋,腹飾雙線刻陰紋所形成弦紋三圈,器身為橢圓卵形。胎色紅褐、通體施作橄欖綠釉,釉厚薄不均,部分剝釉,器底無釉 (器內壁有無施釉?)。器身有一兩處露胎,口緣與另一側器身略有歪斜。
青花印花公雞紋盤
青花印花公雞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唇口,斜直壁,圈足。內器壁押印三組公雞紋,內底心一道澀圈,外器壁素面無紋。除圈足著地處與內底心澀圈之外,全器滿釉。胎色偏灰色,青花鈷料發色偏灰青。圈足斷面處呈三角形,製作工藝鮮明。該類型為臺灣地區常見的清末民初時期青花品項,根據胎釉特徵推測為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粵東地區的貿易瓷器。
青花山水樓閣花卉紋盤
青花山水樓閣花卉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斜壁、下接圈足外斜內直。盤緣施褐釉,以釉下青花裝飾紋樣,兩組錦地藍圈開光巧似橫、直兩幅畫軸,內繪山水樓閣與折枝花卉,外器壁裝飾無紋。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根據胎釉特徵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日本製品,九州佐賀縣有田窯可能性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