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864個藏品
太平洋的野蠻人
太平洋的野蠻人
紐西蘭蒂帕帕國立博物館
1804年,法國插畫家約瑟夫·杜福(Joseph Dufour)放大了20張寬幅的風景壁紙,標題為“太平洋的野蠻人(Les Sauvages de la Mer Pacifique)”。 Les Sauvages描繪了一個虛構的熱帶環境中來自整個太平洋的原住民。
索羅門貝珠錢
索羅門貝珠錢
國史館
貝珠錢利用一串磨製成圓片貝殼連接在一起,貝珠錢編織項鍊在太平洋地區早已被使用。在索羅門群島,破碎的貝殼被打磨成均勻的圓盤,並以十串的形式收集起來,形成像這樣的小圓錢,傳統上用於嫁妝、補償或購買土地。
印尼蠟染工具
印尼蠟染工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馬紹爾傳統木枝航海圖
馬紹爾傳統木枝航海圖
國史館
馬紹爾人利用椰子葉的主葉脈乾燥製成所使用的海圖,利用它來乘坐獨木舟導引航行在馬紹爾群島,這些圖代表了主要的海浪,以及如何破浪接近島嶼的方式。
印尼蠟染織品
印尼蠟染織品
國史館
陶紡輪
陶紡輪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橙色夾砂陶紡輪,呈雙錐狀,中央有一圓穿,兩面各飾有二周斜捺點紋。
鑲嵌綠松石虎首輈頭飾
鑲嵌綠松石虎首輈頭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形制描述: 輈為拉車之曲木,後端架在車軸上,與車軸交叉處安置車輿。輈前方與衡十字交叉,以皮繩綑綁。已知的商代輈頭飾不多,應只見於規格最高的馬車。 本器前端為立體虎首,虎耳垂直豎起,虎張口露齒,後為套管,管上有相對的大圓孔,以穿入木榫,固定本器。虎的耳、眉、眼及鬚以鑲嵌的綠松石勾勒。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踵飾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踵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為車輿框末端與輈尾交接處強化結構的金屬構件。長方形板,中段下方接一半圓形板。表面上有三凸起的空心圓泡,左右圓泡背面各有一橫梁,中間圓泡背面有一豎梁。三圓泡各飾一獸面紋,長方形板中央、兩圓泡之間亦飾一獸面紋,紋飾皆以不規整的綠松石片鑲嵌。
鑲嵌綠松石夔龍紋輿輢端飾
鑲嵌綠松石夔龍紋輿輢端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長方體,中空,一端有開口。較窄的兩面分別有一長方形及橢圓形穿孔。兩寬面有二夔龍紋。有方孔的窄面有二夔龍紋;另一窄面素面無紋。封口端亦飾夔龍紋。所有紋飾皆鑲嵌綠松石。
玉環、礪石、馬首刀組
玉環、礪石、馬首刀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可能為隨身攜帶的一組器物,由配掛的玉環、砥磨用的礪石,以及多種用途的獸首刀組成。玉環兩面皆不平整,側面有一道凹槽,淺綠有褐色斑紋,上沾有硃砂。礪石為片狀,作梯形,上端圓,帶一小圓孔。兩面均沾有硃砂。
獸面紋軓飾
獸面紋軓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體為一獸面浮雕,瓦形上有垂直面寬2.1-4.2公分,飾夔紋二,背面無紋飾,上端有半圓形扣環二,鏽蝕重。
獸首軫飾掌形角獸面軫飾
獸首軫飾掌形角獸面軫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車輿的框古稱軫,規格較高的車軫及輿上常有青銅裝飾。R007016:10器正面以青銅鑄出獸首輪廓,再嵌入綠松石。R001895形制特殊,以剪影方式表現帶掌形角的獸面,造型生動,背面有一橫梁。
馬羈飾組
馬羈飾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位於164號墓北部,與一馬頭骨同出,應為絡頭革帶上的貝飾及各色玉石質飾件。出土時部分飾件位於馬頭骨上,部分散落。根據出土相關位置予以復原,由上到下分別是玉圓片、海扇蛤、玉管、立雕牛首飾、立雕鳥形飾、立雕獸首飾、馬銜,及人頭鑣飾。
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
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車衡約在其對分位置與輈十字交叉。衡以輈為界的左右段再行對分,對分處各綑縛一軛,軛則架於馬肩。軛由兩彎木條合成人字形,軛肢飾一組兩件,分別套在兩彎木條的外側(參見「殷墟馬車及青銅飾件位置復原圖」,頁106-107)。 本組軛飾為弧形的長條半管,末端一段整管封口。上端及下端均有穿孔。
獸首軫飾
獸首軫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正面以青銅鑄出獸首輪廓,再嵌入綠松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