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503個藏品
羽帽
羽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羽帽。本照片為凌曼立老師於花蓮縣光復鄉所拍攝,根據凌老師在《阿美族物質文化》書中的描述,此男子所穿戴之羽帽推測為頭目之隨從所配戴的禮帽,隨從的禮帽直立的羽枝較短,橫向之扇狀大冠鷲羽枝數更少,其他構造則與頭目使用的普通禮帽相似。
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弓。|南澳泰雅族人的經濟生活雖以農為主,狩獵、捕魚、採集為輔,但狩獵仍有其特殊意義。圖為泰雅獵具:弓 ( Behonjeq )。弓桿以稱為Tagan的大毛竹及桃木Bukie製成,弦則以鐵線或麻線數股搓成。《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3-505 )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合影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訪問。|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與當地孩童合影。右起:阮昌銳、宋龍生、石磊,吳燕和(左一),居中站立者為當地翻譯人員江新財Tosung。原始影像記載為:訪問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於訪問時與孩童們合影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於訪問時與孩童們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訪問。|調查人員阮昌銳(前排右一)、石磊(前排右二)、宋龍生(後排右一)、計畫主持人李亦園(後排中)、翻譯江新財Tosung(後排左)。原始影像記載為:訪問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於訪問時與孩童們合影
南澳泰雅工作團隊於訪問時與孩童們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訪問。|調查人員阮昌銳(前排右一)、石磊(前排右二)、宋龍生(後排右一)、計畫主持人李亦園(後排中)、翻譯江新財Tosung(後排左)。原始影像記載為:訪問
碧候遠景
碧候遠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碧候遠景。|1960年代的碧候村全景。Piaxau社在南澳村建立後六年,全村遷至距南澳村約一公里之地,原有形式保存最為完整。碧候村為一灌溉溝,分為二部:右方為真耶穌教會範圍,左方則屬長老教會範圍。《南澳的泰雅人》(1963:20)
碧候遠景
碧候遠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碧候遠景。|1960年代的碧候村全景。Piaxau社在南澳村建立後六年,全村遷至距南澳村約一公里之地,原有形式保存最為完整。碧候村為一灌溉溝,分為二部:右方為真耶穌教會範圍,左方則屬長老教會範圍。《南澳的泰雅人》(1963:20)
碧候遠景
碧候遠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碧候遠景。|1960年代的碧候村全景。Piaxau社在南澳村建立後六年,全村遷至距南澳村約一公里之地,原有形式保存最為完整。碧候村為一灌溉溝,分為二部:右方為真耶穌教會範圍,左方則屬長老教會範圍。《南澳的泰雅人》(1963:20)
碧候遠景
碧候遠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碧候遠景。|1960年代的碧候村全景。Piaxau社在南澳村建立後六年,全村遷至距南澳村約一公里之地,原有形式保存最為完整。碧候村為一灌溉溝,分為二部:右方為真耶穌教會範圍,左方則屬長老教會範圍。《南澳的泰雅人》(1963:20)
耆老Yageh yuraw著盛裝(左二)與族人薛秋花(左一)討論文物
耆老Yageh yuraw著盛裝(左二)與族人薛秋花(左一)討論文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講座論壇對話
講座論壇對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黃約伯(左)訪問南澳耆老Raha Abaw 林阿嬌
黃約伯(左)訪問南澳耆老Raha Abaw 林阿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館員許善惠(左)向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中)與石磊(右)展示文物
館員許善惠(左)向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中)與石磊(右)展示文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策展人Pisuy、Wilang與民族所博物館、宜蘭縣史館同仁合影
策展人Pisuy、Wilang與民族所博物館、宜蘭縣史館同仁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阮昌銳(左)向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中)與館員許善惠(右)分享文物收藏歷程
阮昌銳(左)向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中)與館員許善惠(右)分享文物收藏歷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武塔國小江昊杰為中研院民族所何翠萍老師導覽
武塔國小江昊杰為中研院民族所何翠萍老師導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宜蘭縣史館團隊負責開幕式場控
宜蘭縣史館團隊負責開幕式場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右)訪談阮昌銳
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右)訪談阮昌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右)訪談石磊
Yobu Losing 黃約伯助研究員(右)訪談石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刻有日文字的中研院民族所館藏口簧琴
刻有日文字的中研院民族所館藏口簧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Wilang(右)與武塔國小學生觀展與討論
Wilang(右)與武塔國小學生觀展與討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人與狗
主人與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Kawil Toras著盛裝且牽著獵狗,他是庫巴博社(kbbu、舊南澳)最後一位下山的老獵人。
博物館人員測試展櫃溫溼度控制系統
博物館人員測試展櫃溫溼度控制系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武塔村長白健勝帶母親前來展場
武塔村長白健勝帶母親前來展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