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756個藏品
肩袋
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布上繡毛線圖飾,主色為紅色,正面上下有黃色線條,中間為全幅雲狀圖飾,背面上中間部分有黃色線條,其餘間繡彩色花飾及幾何圖飾,背帶為白色毛線編成,兩端及下方為以紅色為主之彩色流蘇,兩邊袋緣亦縫綴紅色絨球。
曼達盤
曼達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為西藏密宗的供器之一。曼達盤是裝滿五穀雜糧,各色石子、貝殼、碎瑪瑙、松石、珍珠等的銅盆,分成四層皆為中空環狀,以銀、銅等薄皮繯刻而成;亦有鑲嵌珠寶,或由金屬絲串珍珠聯綴而成,並編織成各色圖案,每層依次往上收斂,形成塔形,最上方是象徵財寶的尖頂。
哈達(白)
哈達(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哈達(橙)
哈達(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哈達(藍)
哈達(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哈達(靛)
哈達(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法螺
法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法螺又稱海螺,與骨笛、骨號、銅號和嗩吶同是藏傳佛教的法器兼樂器,其功能為召集僧侶從事佛事活動、講經說法之用。法螺的類型包含:大海螺、小海螺、右旋海螺、銅鑲法螺和鑲翅法螺等;除右旋海螺外,其他均屬吹管樂器。
臥香爐
臥香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供養類法器專為供養之用,包括香爐、燈檯、幢幡、華蓋、瓔珞、花籠以及供養器盆、盤、缽、杯、碗等等。香爐和燈檯均為供於佛像前,分別用於燒香和照明的法器。而臥香應左、右手食指和大姆指分別執持香的左右端,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併合直豎,禮佛舉起齊眉放下,置臥香爐內,燃香方向應由右至左。
地獄456殿掛軸
地獄456殿掛軸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新竹通靈壇所用掛軸: 第四殿五官王-相傳掌管銅柱、劍山、寒冰等地獄。不義不信之人落此獄。 第五殿閻羅王-俗稱閻羅天子,掌管油鼎地獄,證明有罪惡的人須接受懲罰。 第六殿卞城王-司掌叫喚大地獄,牛坑地獄,石壓地獄,舂臼地獄,怨天尤人對神不敬,隨便丟棄可用之物者,發此獄。
北管提弦
北管提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提弦(絃)又可稱為椰胡、梆胡、小梆胡、秦胡、大弦、頭手弦、穀子弦(絃)或殼仔弦(絃),由音箱與琴桿組成,共鳴是以椰子殼或木材製造而成,略呈半球體,一面為密閉,另一面則覆以音響板或梧桐板。兩弦軫在琴桿外,琴弦原為絲弦,目前大多改為鋼絲,琴弓夾於兩琴弦之間,為拉絃樂器。
北管和弦
北管和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和弦為拉弦樂器的一種,因其在樂隊中地位次於提弦,又稱為副弦,彌補其低音部的不足。和弦的形狀和提弦相同,只有椰殼琴筒比較大,故聲音較為低,一般較少用來單獨演奏,大多配合高音樂器演奏,作為低音部分的和音。
曲館館旗
曲館館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為彰化市中街仔的北管樂團樂昇平曲館的館旗。所謂「城外四大館」即祖廟仔慶樂軒、市仔尾景樂軒、中街仔樂昇平、北門口聚樂軒,惜均已解散。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除了少數幾個屬南管之外,大多是北管的樂團。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所羅門香蕉絲織布機及織品
所羅門香蕉絲織布機及織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文物 過去是一種區域內交換用的貨幣,亦是當今婚禮中相當重要的禮物,送禮人新婚者將來出生的小孩將 會取其同名(name after),可見其價值不菲與重要性。除此外相當特殊之處還有在其社會中,是某些特 定家系的男性才能織布,這跟我們熟悉的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相當不同。--劉璧榛
所羅門香蕉絲長條布褲
所羅門香蕉絲長條布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文物過去是一種區域內交換用的貨幣,亦是當今婚禮中相當重要的禮物,送禮人新婚者將來出生的小孩將 會取其同名(name after),可見其價值不菲與重要性。除此外相當特殊之處還有在其社會中,是某些特 定家系的男性才能織布,這跟我們熟悉的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相當不同。(由劉璧榛老師提供說明)
菌狀耳飾
菌狀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Mayung Papak(男用耳飾) 此件耳飾是由貝片、竹管與苧麻線組合而成。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貝葉經
貝葉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貝葉經是過去傳抄佛教經典與佛教弘法的媒介,於現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此份貝葉經以緬文書寫,每頁長達50cm,寬6cm,每頁上下穿孔並以棉繩串結,分為四簡冊,厚達8cm。外部並以多層棉布包裹,便於攜帶保存。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頭卷
頭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套豐年祭男子祭服,包括:頭卷、男上衣、男裙、腰帶、綁腿褲、後巾、腰飾帶、佩帶、頭飾帶、腰鈴、頸飾等。 棉質,約二十尺,民國六十年徐玉蘭之子參加豐年祭時製作。刺繡部分為徐玉蘭的姨媽在其舅舅成年禮時(民國七年)所繡,可取下沿用作為貼飾。
木刻犀鳥
木刻犀鳥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儀式用木刻犀鳥,儀式進行時可手持亦可安置在祭壇(pandong)上。 伊班木刻中最為華麗並具有儀式意義的物品.常作為祭儀專家與靈界溝通的媒介.本件於南島文化節伊班族進行miring儀式時,置於祭壇頂部. 說明提供:蔣斌 1999年7月
側柱
側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石板屋內柱子,本部落說法頂著中樑者稱為cukes(主柱)高度較高,中樑以外的柱子稱之為padrarulj(側柱)高度較矮,材質石木皆有,貴族家屋內的柱子通常都雕有祖先像或圖騰。此件依高度(160cm)判斷應該是側柱,也明顯看出柱子上方處有凹槽,即是安置橫樑處。
巫師道具箱
巫師道具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kanupitj通常是女巫師裝入祭儀器物的箱袋。這個kanupitj上方連結的網袋已遺失。裡面置放物有: cuqelalj (豬骨)、erilj(山豬皮)、siqunu (小刀)、zaqu(巫珠)等。
口琴盒
口琴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口琴族名叫laljilalj,是外來傳入的金屬樂器,過去算是稀有物件,也成為炫耀與自娛娛人樂器,部落長者也有人會吹奏。口琴盒通常也是雕紋精美的精品,例如此盒有生動的百步蛇紋、魚紋和蝦紋呈現。
木雕枕頭
木雕枕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過去部落人有以木頭為枕的習慣,尤其是老人家一定要有sangel不然無法入睡。sangel當然也會因社會階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貴族通常有雕入紋樣。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備註:2020年《召喚kaviyangan的記藝-回佳》共作展展件。

頁面